大皖新闻讯 每年入冬前,给大别山五针松开展一次全面“体检”,是安庆师范大学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团队雷打不动的惯例。精心核对最新数据与过往指标,为大别山五针松量身定制“养护”方案,这样的事情他们已经做了12年。
团队测量大别山五针松直径。
大别山五针松,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隶属于松科松属五针松组,仅分布于大别山区狭小范围内,只在安徽岳西大王沟分布较为集中,野生种群仅200余株,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处于极危等级。2012年,安庆师范大学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团队正式成立,12年间穿行于山高林密的大别山,将守护大别山五针松视作自己的使命。多年来,传承保护的接力棒交到一代又一代成员手中,他们成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大别山五针松坚定的守护者。
每年冬天做一次全方位“体检”
“我们每年冬天要去大别山,为大别山五针松专门做一次全方位‘体检’。包括外观形态、生长情况、病虫害以及根系状况等健康指标,将最新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实验室。” 团队成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陈梦瑶介绍。
团队成员在为大别山五针松做体检。
12月16日,当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团队成员便迎着呼啸的山风,一头钻进了大王沟里。山体陡峭、气温寒冷、荆棘遍地……这些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大别山五针松是常绿乔木,在冬季其他树木都凋零的情况下,更利于我们观测和收集数据。”喘着粗气的陈梦瑶说,虽然每次进山要背着沉重的设备和物资,徒步攀爬数小时山路,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或退缩。
“每一个数据的精准记录,每一次细微变化的观测,都可能为大别山五针松的保护策略提供关键依据。”顾不上腿上的擦伤、刚刚加入团队的大一新生刘洁自豪地说。
努力让育苗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大别山五针松现存种群多为中老龄个体,林下幼苗少见,种群呈衰退趋势。保护、育苗、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最初接触大别山五针松时,我们发现它的种子空瘪率高达60%,绝大多数都是空粒种子,这给育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团队成员、生物科学专业的邢繁皱着眉头回忆。
团队创立之初,所面临的艰难险阻超乎想象。观察记录、采集样本、查阅文献、反复实验……经过几个月的埋头苦干,在指导老师、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项小燕的带领下,团队通过深入的遗传分析发现,种子空瘪率高是由小种群近交衰退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选择在野外对植株进行干预,在传粉前套袋,散粉期人工采集花粉并授粉。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团队成员钟宇飞说。
在夜深人静的实验室里,莹白的灯光见证了他们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当时为了探索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我们只要有时间就守在培养箱旁。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成功的关键。”团队成员洪飞宇说。
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团队终于成功找到了提高种子质量和萌发率的方法,通过摸索种子最佳保存方式及最佳萌发条件、机械破壳处理等手段,让育苗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野外种群也从原来的200余株,经过观测、育种、育苗等扩大了5倍多。
培养更多有担当的守护人
“当年选择大别山五针松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注定了我与这个物种的不解之缘。”说起与大别山五针松的缘分,项小燕的眼中满是回忆与感慨。2023年2月份,她受邀到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门坎岭,与安徽省古树名木专家一起参与大别山五针松“模式标本”的拯救工作。
项小燕为学生们讲解。
“今年,我们重新对救治过的‘模式标本’进行观测,现已长势良好。”项小燕表示,看到拥有600多年树龄的“模式标本”重焕生机,她感到无比激动。项小燕深知自己有义务将这份责任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接过育苗传承的接力棒。
“要把课程上在田野中,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劳动实践中育苗。”这是项小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身体力行、带领学生们深入山林,实地考察、体验植物的生长和种植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项老师常说‘科研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也养成了严谨钻研的习惯。”团队首批成员、2014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陆开清直言,自己考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顺利完成植物学博士的求学之路,都离不开项小燕的鼓励和支持。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相长中,安庆师范大学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团队获批了省级优秀示范教学组织,项小燕所教授的“植物学”课程获批了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拓金计划’示范课程等,为大别山五针松的保护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担当、有能力的接班人。
让大别山五针松遍布山野
过去的12年,尽管大别山五针松保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团队成员深知,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
“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育苗规模,新建现代化的育苗大棚,让更多的幼苗在这里茁壮成长。”团队成员李祎菲兴奋地说,团队还会深入科研领域,探索提高幼苗抗逆性的方法,从基因层面找到突破的密码。
在这个寒冷的初冬,大学生们年轻的身影依旧穿梭在山林间。遥望着远方的山林。团队负责人陈梦瑶眼中闪烁着憧憬和期待,“我们坚信,在未来,大别山五针松一定能重新在这片土地上繁茂生长,恢复往昔的生机与活力。”
团队成员们在大别山五针松旁合照。
“我们要做‘植物界大熊猫’永远的守护者,在保护濒危物种的道路上,我们会继续奋勇前行,直至大别山五针松在这片土地上蔚然成林。”团队成员章洁信心满满。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通讯员 马士蕊 摄影报道
编辑 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