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沧桑看巨变】老红军的夙愿 博士后外孙女来实现

“以后祖国强大了,希望能建造出不怕地震的房子。”王四红8岁那年,看到唐山大地震的惨状,时年40多岁的父亲王茂生悲痛万分。

王茂生的老家在江西省泰和县,13岁时以小护士的身份加入红军,后在湘江战役受伤,随大部队来到贵州省黎平县,从此扎根。

王茂生的心愿念叨了20多年,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去世。之后,外孙女出生,如今是一名博士后,在北京工作,研究方向是地质学。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进。12月1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56岁的王四红感慨,她并没有刻意教导,女儿却异常热爱地质专业。冥冥之中,一位老红军的夙愿在外孙女的努力下可能即将完成闭环。

小红军受伤后留在贵州

王茂生13岁时加入红军,参加了江西省泰和县的老营盘战斗。后在湘江战役时受伤,随大部队来到黔东南州黎平县。

“因为大部队要继续前行,没法继续抬着父亲走,就将父亲委托给了当地百姓。”王四红说,父亲恢复意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追大部队,不料把方向弄反,来到了黎平县地西村。

图片

王茂生年轻时的照片

地西村陈家一位老太太见他浑身是伤,十分可怜,便将他留了下来。

不料有土匪进村,陈家老太太就把王茂生藏进了一个长100cm宽75cm高50cm的大箱子里,由此躲过了土匪的搜查。

土匪走后,陈老太太将王茂生送到好友王家治疗。在当地赵学勋和王应佰两位医生共同的救治下,王茂生几个月后痊愈。但他的耳朵被炮弹炸伤,旁人要大声说话才能勉强听见。

王应佰没有子嗣,王茂生感激他的救命之恩,便认他作爷爷。而赵学勋见王茂生忠厚老实,就将自己的女儿赵永仙介绍给他认识。

“养好伤后,父亲一直在寻找战友。”王四红告诉记者,因此父亲在近30岁时才与母亲结婚。

成家后,王茂生和妻子生育了4名儿女,分别取名为“王大红、王二红、王三红、王四红”。

图片

黎平县少寨村红军桥,全长76米,用木板铺就,当年是红军进入寨子的唯一通道

“父亲要求一辈子都要听党话、跟党走,所以才给我们起了这的名字。”王四红说,从记事起,父亲说了无数遍关于红军的故事,直至1991年离世。

父亲去世后,王四红常常会到少寨红军桥边走走,看看那座父亲曾经走过的桥。“后来,我又带着孩子去红军桥上,讲讲父亲的故事。”王四红有两个女儿,她希望孩子们铭记外公艰苦朴素、乐于奉献的精神。

“父亲为人谦和,从未和别人红过脸。”王四红说,父亲去世后,村民们自发前来送行。这些年,王四红一直都在与当初救下父亲的陈家走动,而当时藏父亲的那个大箱子也被陈家保护得很好。

老红军的夙愿是国泰民安

在王四红的记忆里,父亲喜欢锻炼。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跑步半个小时,无论风雨,雷打不动,“父亲说,拥有健康的体魄很重要。”

1976年夏天,王茂生带着8岁的王四红爬山锻炼,全程4公里。除了年纪小,王四红当时还重感冒。王茂生一向严厉,王四红根本不敢拒绝。

爬山的一路上,王茂生沉默良久后,提及了刚刚发生的唐山大地震。王茂生说了很多从电视和报纸上看来的新闻,语气沉重,“希望祖国以后强大了,能建造出不怕地震的房子,这样就不会有那么惨痛的伤亡了。”

彼时,年幼的王四红对父亲的这个梦想似懂非懂。那以后,父亲常常提起这个梦想,并经常查阅资料,请教专家。

父亲过世时,能抵抗地震的房子还是没有建造出来。但让人感慨的是,王四红的大女儿从小对土地感兴趣,继而发展到对地质充满好奇。

图片

这是王四红的两位女儿,其中大女儿(白衣服)已成为一名博士后,在北京工作,研究方向是地质学

现在,王四红的大女儿已成为一名博士后,在北京工作,研究方向是地质学。“冥冥之中,我总觉得女儿能实现她外公的梦想。”王四红说。

采访中,谈及有没有和父亲相关的遗憾,王四红脱口而出:“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对于先辈的遗憾,都是他们没能亲自感受国家当下的富强繁荣吧。”

沉默一会,王四红又接着说,其实,父亲也算稍稍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里有了黑白电视机,父亲在电视里看到了新中国的崛起;黎平县有电影院,他常常带女儿去影院看京剧、越剧类的电影;在近70岁的年纪,父亲还去了北京看了天安门……

王茂生只读过一年级,却一直鼓励儿女们多读书。他自学汉字、象棋等,一生喜欢读书,常年订阅报纸。每天吃饭前,一定把重大新闻告诉子女,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去世时,王茂生的四名子女都陪伴在侧,走得比较安详。

泛舟历史长河,犹记峥嵘岁月。红军长征出发90年,今天的黎平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设施的建设,让这座小城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特色产业的发展,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红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网记者:彭典 杨昌鼎

一审:郭秋含

二审:袁小娟 王利环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