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5日,从天津市第三人民医院起直到市区外殡仪馆的漫长道路两旁,挤满了无数面容悲切的市民。他们此行前来,是为了送一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人最后一程。这位牵动无数天津市民心弦的老人,便是曾获感动中国提名的白方礼老人。
20多年来白方礼老人仅靠蹬三轮载客,先后筹集了35万元的善款,资助了超过300名贫困学子,为他们圆了自己的求学梦。而当记者询问白方礼老人,希望从自己资助的孩子身上,得到怎样的回报时。年过九旬的老人对着镜头是这样说的
“我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老人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那是在动荡不安全国各地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1913年。从出生时起,贫穷和饥饿就一直伴随着老人成长。上学对于童年的白方礼老人来说,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由于家境贫寒又无一技之长,13岁时还未成年的白方礼,就不得不去地主富户家打短工。以分担家中的压力,赚份能够糊口的口粮。然而在那个年代并不是光靠勤劳,就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尽管他工作非常的认真和努力,却依旧无法改变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白方礼老人被迫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那段充满国仇家恨的人生,在老人的内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到了1944年,在老家实在无力谋生的白方礼,随着逃难的人潮来到了天津,并经人指点成为了一名三轮车夫。这项老人最初的正式职业,也伴随着老人,走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刚成为三轮车夫时,白方礼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繁重苛杂的税务,微薄至极的收入,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歧视和压榨,令老人受尽了苦难。对于那时的白方礼来说,人生的意义似乎只剩下了两个字,那就是“活着”。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白方礼的人生才迎来了转机。他从未想到祖辈贫寒的自己,某天也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安平幸福的生活。怀揣着激动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白方礼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解放后全国的生产建设中来。
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白方礼老人多次获得天津市先进个人工作者的称号。不仅将自己的四个孩子培养出三名大学生,还主动担负起了侄子的教育费用。
因为时代的原因,白方礼老人自己遗憾的未能获得,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因此他便将自己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寄托在了后代的身上。在子女的教育上,特别是学习成绩上,老人总是非常关心。
年满六十岁从河北运输厂退休后,自觉身体还十分健康能干的白方礼老人,不愿闲在家里领退休金。而是在当地油漆厂找了份工作,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在他眼中如今的时代,是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自己既然还能够干的动,就应该为社会多贡献份力量。到了1982年,因为年龄原因再次离开油漆厂后。白方礼老人干脆自己找来了辆三轮车,在市区干起了年轻时的老本行,骑着三轮车载客赚钱。
对于白方礼老人的选择,儿女们都十分的不理解,纷纷劝说老人家中不缺他这点工资,这个年纪应当在家中多享享清福。面对儿女们的劝阻,老人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自己身体还硬朗也骑得动三轮,要是闷在家里反而要生出病来。坳不过父亲的子女们只得作罢,同意父亲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实际上白方礼老人日常的生活十分朴素,除了基本的生活所需外也并无什么花费。执意要蹬三轮赚钱的老人心中,还藏着个未曾向他人提起过的梦想。那就是将自己蹬三轮攒下来的钱,资助更多穷孩子上学。
吃过太多没文化的苦,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供养贫困学生上大学,让他们学业有成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就成为了白方礼老人心中最坚定和朴素的梦想。
1988年白方礼老人将儿女们召集起来,表明了自己想要将这些年蹬三轮攒下的5000元钱,捐助给老家支教事业的决定。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老人长达二十年对贫困学生的捐助善行。
对于已经年过七旬的白方礼老人来说,蹬三轮这样的体力劳动早已不轻松了。有时候一天下来,也就只能赚上几十块钱。但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老人每天都按时出工全天待客,为的就是能够多赚上几块钱。
在别人眼中这几块钱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老人看来。多赚上一块钱,就能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学子今天午饭多吃上一个白面馒头。多赚上几十块钱,那么就能解决十几个贫困学子一天的饭钱。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有上学的机会,白方礼老人日常饮食简单的令人心酸。往往就是两个馒头加一瓶矿泉水,几乎完全看不到什么荤腥。就连子女给他的钱,也都被他仔细的存了起来。而所有这些节约下来的钱,无一例外都被老人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们。
每当提到自己资助的那些学生时,白方礼脸上便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眉飞色舞的向周围人讲述着,孩子们在学业上又取得了怎样可喜的成绩,又有几个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面对受资助学生的感谢,老人总是劝慰这些孩子们,不要为自己担心。虽然蹬三轮赚钱很幸苦,但只要想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资助下,能够得到宝贵的学习机会。老人的内心之中,就会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满足。
起初白方礼老人的子女们,以为给贫困学生捐款只是父亲一时兴起。每当在街头看到父亲蹬车的身影时,老人的儿女们都会感到特别的心疼和难受。不愿见父亲在这个年纪,还在辛苦的奔波。
但白方礼老人自己却乐在其中,宽慰儿女们不必为自己担心。这样的生活反而让老人觉得非常的充实和自在。与儿女们在一起时,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能帮助别人,我就感到非常快乐。”
从捐出第一笔善款开始,每当攒够一定数额后白方礼老人,都会雷打不动的将钱捐给各大教育机构。渐渐的子女们也都理解并接受了父亲大公无私的理想。并帮助父亲卖掉了名下的两处房产,成立了“白方礼支教公司”。
这朴实而坚定的善举,白方礼老人一做便是二十年。直到2001年,已经年近九旬的白方礼老人,因为身体的原因实在蹬不动载客三轮车了,也无力再经营自己的支教公司了。于是为了筹集善款,老人又找了份在车站给人看车的工作。每次收费,仅仅只有几角钱。
当年冬天,白方礼老人拿着个老旧的饭盒来到了当地的耀华中学。将饭盒递给了学校的负责人后,老人平静的解释道
“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一笔钱了。”
当校方负责人打开饭盒时,看到里面满满当当的500元零钱不由得泪洒当场。这笔钱不单单是一份饱含汗水和爱心的善款,还是白方礼老人多年来对教育事业和莘莘学子们最后的期望。
2004年白方礼老人首次被提名感动中国评选,但此时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恶化了。次年9月25日,这个为数百名贫困学子圆了读书梦的善良老人,于天津市第三医院中安详的离世了。
收到消息后举国悲痛,当地为老人送行的民众挤满了街道两旁。大量出租车司机自发的组织起车队,免费接送参加白方礼老人送别仪式的市民。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尽自的一份力,送这位运输行业的前辈最后一程。
生前白方礼老人就谢绝了所有资助学生的报答和馈赠,自己的所有财产也都尽数贡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当老人离世后,没有给自己的儿女们留下哪怕一丁点的遗产。
对此白方礼老人的女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父亲没有给她们兄弟姐妹们,留下任何有形的遗产。但老人却给儿女们留下了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上的财富。那就是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白方礼老人捐出的善款总计超过了三十五万元。要知道这其中很多钱,都是在八九十年代捐出去的。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这些钱都被老人用来改善自己家庭的生活,一定能让自己的儿女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对于从最艰苦的年代走过来的白方礼老人来说,他的胸襟和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自己身边了。
老人虽一生未能有机会坐在课堂中学习,但却用自己的言行为师给所有人上了堂名叫奉献与感恩的课程。这份赤诚的善良也将通过每个被老人感动的人,永远的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