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孔子和他的学说,总会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
有人觉得他老人家天天开历史的倒车,宣扬老掉牙的夏商周制度,完全和时代的发展脱节。
现实也无比的打脸,老夫子虽有圣人之名,但周游列国却屡屡碰壁,诸侯大夫们宁可用他的弟子也不用他,郑国人更是嘲笑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
即使偶尔得了官职,孔子也没能让老板的公司变大变强。
反观其他学派,纵横家之苏秦张仪,兵家之孙武吴起,法家之李悝商鞅,无一不是威震华夏的神将名相,皆能扭转乾坤,捭阖天下,立竿见影的强国强兵。
政坛就不说了,就算是搞学术,孔子的那一套也没什么市场!
孟子就说了大实话,即‘天下之学非杨即墨!’天下人不是信奉墨子就是信奉杨朱,根本没几个人拿孔子的那一套当盘菜。
要不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圣人的历史地位可真够呛!
然而,真实的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他真的是一个脱离实际,满脑子乌托邦,务虚不务实的人么?
不得不说,这里面的误会比较大,孔子不但不务虚,而且极其的务实,他的实践能力之强,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我们先从他的赚钱能力来证明这一点,孔子赚起钱来,堪比印钞机。
孔子很会赚钱
可能有的同学会比较懵,孔子不是个教育家,思想家么?怎么又跟赚钱扯一块了?
《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轻利重义,怎么圣人赚起钱来还堪比印钞机呢?
别急,这里面的玄机可大着呢!
我们先从孔子的老本行教育说起。
我们都知道孔子有3000弟子,72贤人,办学规模可不小,是一个非常大的学团。
鲁国当时的人口也就百万,孔子学团的规模相当于现在一所超大规模的民办大学,那他的办学资金从哪来?
难道是学费吗?其实不然!孔子从来不在学费上做文章。
他收徒的学费非常低,只是一条风干的肉(束脩)。
这种‘学费’,完全只是见面礼的性质,是所谓‘束脩以上,未尝无悔’,只要给一条干肉,圣人就无怨无悔的教你一辈子。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带弟子的方式也是和老子以及鬼谷子不同的。
老子的学生是有问题才来找老子,没问题就各忙各的,好几年甚至一辈子也见不上几面;鬼谷子的学生,学成之后就离开了,而孔子的学生是要终生追随老师的。
我们知道,国家每年都会往公立大学投入巨额的资金,不然就维持不下去;民办大学也是企业家们在办,否则根本办不起。
孔子的民办教育不是四年制,也不是七年制,而是终身制,如此庞大的一个资金缺口如何来填补?财政支出如何平衡?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刘起釪老先生在《尚书学史》中就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
刘起釪
刘起釪先生说,孔子当年办学,相当于办了一所丧仪技校或丧葬公司,而且生意红火!
具体啥情况呢?这里面的猫腻可深着呢!
我们知道,孔子用最稳定的,家庭拟血缘的关系来类比和定义整个社会结构,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一个家庭中,爷爷的地位比爸爸高,爸爸比儿子高,儿子比孙子高,那么人和人之间自然也不是平等的。即天子贵于诸侯,诸侯贵于大夫,大夫贵于士,士贵于庶民百姓。
需要指出的是,人和人不平等,这是儒家的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以今天人的视角去审视,就像成熟的大人没必要嘲笑幼年的孩子穿开裆裤一样。
既然在儒家思想中,人和人不平等,那么72贤人和3000弟子自然也不是一个概念。
倒不是说,这72人的学问是最好的,其他的3000弟子就是差生。
而是这72贤人都是国人,有一定贵族血统背景的,这是和庶民野人完全不同的。
孔子是极其强调贵族血统身份的,他的祖先可了不得,孔子的直系祖先是弗父何,那是宋湣公的长子。而宋国的渊源大家都清楚,乃是殷商的后人。
细算起来,孔子竟是最后一代人皇纣王的兄弟的后代!
孔子有多重视自己的血统呢?
虽然他幼年丧父,从小就过着苦日子,但在他17岁那年,母亲病逝,他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血统身份后,干了两件震惊鲁国的大事。
第一,是他跑到防地这个地方,挖开父亲的坟,将母亲和父亲合葬。
第二,是他去参加季孙氏飨宴整个鲁国贵族的筵席,然后被人家的家奴阳虎挡在门外并羞辱了一番。
这件事对孔子的刺激极大,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所以,孔子对弟子的划分非常明确,国人能学什么?庶民野人能学什么?这是完全不同的!
他曾经跟自己著名的弟子子夏说过,‘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意思是,你是君子,不能干小人干的事儿。
在春秋时期,君子和小人的概念跟今天完全不同,它们和道德没有一毛钱关系,区别只在于出身和人生价值。
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君子要学如何当官,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而小人则是要学习具体的谋生技巧。
其实这也是由历史局限性决定的,毕竟在当时,庶民就算再优秀也不能加官加爵,又不是商鞅治理的秦国,靠砍人头就能改变社会地位,还不如学个谋生的技巧靠谱。(苏秦是个历史的异数,出身庶民,和他齐名的张仪,祖上是魏国贵族)
这也是‘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
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教无类’,实则是‘有教则无类’,意思是通过教化,能让不同心性品格的人,都符合儒家的是非观,不再有思想上的差别,本质上是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
孔子的72贤人是君子儒,应该学当官,拿俸禄;而3000弟子是小人儒,他们要学的,就是如何去埋人和葬人。
而这一点,也是由儒家最重视的孝文化决定的。
在孔子的理论中,为啥最重视‘孝’?那是因为他所设计的‘拟血缘’社会结构关系,是以最稳定的人类天性‘父母子女之爱’作为基础的。
如果连这一点也崩塌了,那整个儒家理论框架也要崩塌!毕竟,如果儿子都不把爹当回事了,那大臣也没必要把君王当回事了。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了。
儒家的所谓三纲五常,五伦,‘仁义’也好,‘礼乐’也罢,其实全都是在维护这个‘拟血缘’的社会框架的!
故而,儒家极其重视丧葬文化,葬礼办的越隆重越好,花销越大,证明孝心越重,儒家的‘根’相应也越牢!
所以,大家看到了么,这里面的猫腻可深着呢,绝不是表面的一句‘铺张浪费’那么简单!
春秋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39岁,死人的事经常发生。那时候生育量很大,死亡率也很高。正如老子所言: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
死人的事情太频繁了,市场很大。
孔子的3000弟子,全是业务精英,教老百姓如何正确的埋死人,葬死人,将丧葬文化搞的极其复杂,并使之理论化。而这笔开销又非常大,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市场广,需求大,利润高,所以资金的来源也就不成问题了。
并且这些钱,也都是干干净净的‘取之有道’。
因为孔子的丧葬公司业务做的太红火了,导致普通老百姓不找孔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埋死人了,俨然已经将这个行业垄断化。
这也是墨子狠批孔儒四项足以“丧天下”的罪过之一。
墨子强调简葬,差不多就行了,把钱留给活人用,而孔子却要倾家荡产的办丧事,棺材都要两层,守孝还要三年,简直是要把天下人给活活折腾死。
我们可以算笔账,古人39岁的平均寿命,20岁弱冠,也就只有19年的成年人时光。父母又不可能同时去世,爹三年,妈三年,光是在坟头守孝就要花费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岁月!
而且守丧之人还要时不时的哭晕丧失意识,形销骨立,只能杵着拐棍走路,目不能见,耳不能闻,你还指望他能创造什么社会价值?
当初鲁昭公和季孙氏因为斗鸡遭到追杀,带着孔子逃到了齐国。齐景公听说孔子很有才,想重用他,结果遭到了晏子的强烈反对,并将其轰走!
晏子警告齐景公,国君你想富国强兵,孔子把家家户户都给你搞破产了你还怎么富国强兵?你要想国败家亡,就用他。
不得不说,晏子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儒家的问题,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学派,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也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孔子虽然也爱财,但绝不是一个贪利之人。他宣扬丧葬文化,本心并不是牟利,而是在他的是非观里,子女就该这样孝敬父母,这钱挣的没毛病!
孔子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小人儒,出身低贱,又当不了官,人家凭啥追随孔子?肯定要有所图。还有学团需要维持资金平衡,这是一个逻辑环环相扣,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不管怎么讲,孔子的赚钱能力还是超级牛的,他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将孝的理论积极的应用于实践。
说完了孔子的赚钱能力,我们再谈谈孔子的从政能力。
孔子很会当官
虽然孔子宣扬的儒学在春秋时代的列国中没什么市场,但并不代表他的理政能力差。
孔子是很会理政的,而且特别重视实操层面,极善于将理论转化为现实。
虽然他没有一直在当官,却有很大的政治能量,甚至可以影响国家政局。
他的很多弟子都在大夫家里做家臣,有些地位还很高,比如冉有,就在架空了鲁国国君的季孙氏家中当‘宰’(CFO首席财务官)。
弟子们每天处理完政务后,都要屁颠屁颠的跑到孔子这里来汇报,并请求指导。
比如我们学过《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就是冉有和子路二人,向孔子请教该如何妥善处理季孙氏即将发动战争的这件事。
也就是说,孔子的72贤人学团,实际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政治团体,相当于在野党,而孔子则是在野党总裁。
古人不能随便结社,唯一能够结社的方式就是以‘学团’的形式组成团体,而学团慢慢的也能转化为政团,比如精于器械制作的墨家学团就是,在战事频繁的战国中前期势力极为强悍!
孔子的这个政治学团是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的,政治纲领是‘克己复礼’,组织原则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正是由于孔子学团有着超强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受到了鲁国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鲁国被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大夫给架空了,而这三个大夫又被自己的家臣们给架空,孔子的很多弟子又都是大夫们的家臣。
所以在孔子50岁那年,鲁定公和三桓就把孔子给请出来做官,来平衡一下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
孔子第一年做中都宰,即中等城市的市长,可谓政绩斐然,很有成效!史书记载,四面八方的人都向孔子学习。
之后,孔子又升任司空,也就是工程部部长。再随后,升任鲁国大司寇,也就是公安部部长,并且在鲁定公十年的时候,兼任宰相一职。
这一段时间可谓孔子仕途的高光时刻,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孔子做了三件大事,足以展现自己卓越的政治能力。
第一件事是夹谷之会,有一次齐国国君跟鲁国国君开盟会,在这个盟会中齐国国君揣着坏心思,想用一个来自于莱夷的野蛮人绑架鲁国国君。
孔子发现后据理力争,说你们齐国好歹也出过尊王攘夷的管仲,现在居然用夷人来绑架周公旦的后人,这真是丢人丢到了极点。
之后,孔子又陈述利害,发动外交攻势,劝齐国国君不要绑架鲁国国君,鲁国愿意认齐国做大哥,以后齐国无论打谁,鲁国都愿意以300辆战车追随。不过作为交换条件,齐国得把侵占鲁国的汶阳三田还给鲁国。
如此这般一操作,不但成功解救了鲁国国君,还从强大的齐国手中要回了失地,拿虚的许诺换回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孔子的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第二件事就是杀少正卯,少正卯是鲁国大夫,能言善辩,跟孔子一样搞私学,办学团,还专门挖孔子的墙角,造成孔子的学生大量流失。
结果孔子当权后的第七天就把给他杀了,还曝尸三日,足见孔子的手腕之硬,老好人是当不了官的,圣人绝不是一个软弱之辈。
第三件事就是孔子利用“隳三都”的方式发动战争,成功的帮助已经被架空的国君,还有三桓(季孙、孟孙、叔孙),除掉了他们内部作乱的家臣,夺回了实权。
虽然这件事因为孟孙氏的原因没有彻底的完成,但也展现出了孔子卓越的指挥战争的能力。
从这些事我们能够看出来,孔子绝不是一个务虚的学者,他的实际政治操作能力极强!这也间接的影响了后世对文人的评价标准。
在封建社会,文人的水平高低绝不是光看你的学术,更重要的是实操理政能力,能不能给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的务实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论语》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
《论语》开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现在的翻译是,学习完后,不断复习,是多么快乐的事呀。
实际上这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掏心窝子讲,谁复习的时候会快乐呀?那是反人性的。
实际上这里的‘习’是实践或者实习的意思。孔子的原义是学到了本领,并积极的将它应用于实践,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价值观的引导,才让后世的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三不朽的标准和顺序:先树立品德,再实干,然后才著书立传。
孔子的这一生,办学办到鲁国最大的民办大学校长,当官当到鲁国的CEO,经商经到有3000人的大商团,任何一项成就都是极了不起的,绝对是实操的天才!
更不用提,他创建的在野党对后世的影响了,直接垄断了华夏政坛2000多年!
所以,孔子绝不只是一个学术性的文人,更是一个实操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