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登电影”与“好东西”,挨骂的一体两面

  1. “鉴登运动”与“围剿邵艺辉”看似两件不相干的事,实则紧密相连,具有隐秘的渊源。

  2. 豆瓣小组成为两场话题策源地有其内在成因:豆瓣具有广大的影迷群体和相对公正的电影打分机制;拥有“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的圈层;众多娱乐八卦小组吸引了庞大的内娱粉圈,而饭圈文化天然地将“对立”带入到话语纷争中。

  3. 批判“老登电影”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不仅以一种集体反思的方式给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评判视角,还叩问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是对男性中心叙事的一次“反攻倒算”。

  4. 邵艺辉点赞支持吴柳芳的微博被引申解读为“支持擦边”“支持向下的自由”“背刺女性”,是舆论情绪被激化后陷入党同伐异的误区。

图片

作者丨阿禾(资深娱评人,深耕文娱领域,腾讯娱乐、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撰稿人)

监制丨艾略

如果你还没听说过以“老登电影”“老登文学”为代表的“老登艺术”,那你大概率正与中文互联网脱节。

“老登电影”的产生,最早源于一场电影话题讨论:电影《好东西》是不是“小妞电影”。有人认为将《好东西》放入“小妞电影”过于偏狭,且“小妞电影”本身就“爹味”十足,是一种从男性视角出发的评判标准。于是,豆瓣网友另辟蹊径制造出了“老登电影”的概念,并由此延伸到了其他艺术领域。

从豆瓣电影TOP250到有头有脸的中外男性导演,都被冠以了“老登”的标签,借以代指一切“含男量”过高或具有浓厚男性气质的男本位电影,并被赋予一种冒犯色彩。“老登”源于东北方言,原是对讨人嫌的中老年男性的一种蔑称,后来经恶搞短视频发酵被弱化成了一种戏称或自嘲。

图片“老登电影 老登文学”登上热搜

而“含登量”一词,则成为了“老登电影”的评判标尺。比如,有网友将豆瓣排行前100的电影划分成了十二个层级,从小试牛登(50%-60%)到半登不熟(60%-65%)……及至登前绝后(97%-100%)。

令人意外的是,“鉴登运动”兴起的同时,《好东西》的导演邵艺辉却陷入了另一场围剿:她点赞了一条同情吴柳芳的微博而被认定“支持擦边”,被网友们诟病为“玩弄女性主义”“消费女性主义”“喝女权的血”。为此,邵艺辉不得不采取退网式“声量防守”:关闭豆瓣主页、解散影迷群、微博设置搜索不可见。

图片邵艺辉导演的豆瓣账号 

“鉴登运动”与“围剿邵艺辉”看似两件不相干的事,实则紧密相连,具有隐秘的渊源:在反叛父权和迷信权威共存的特定圈层中,通过对立理念冲破禁锢牢笼,但同时也会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创造过火的谬误和伤害,暴露矛盾和漏洞。

“鉴登运动”解构经典,借助圈层力量横冲直撞

“老登电影”不等于烂片,它不涉及严谨的学术分类,更贴近一种情绪产物,依靠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主观判断力评判电影。它更像是女性夺回第一视角的一次尝试,标志着女性终于坐上了审判者的位置。所以就本质来说,“鉴登运动”是一场性别上的话语权之争。

“老登电影”对标了“小妞电影”。网友们为“老登电影”起了个“dick flick”的英文名,与“小妞电影”的“chick flick”相对应。“chick”本身不是什么好词,具有贬义意味,是对年轻女性的一种蔑称,有小鸡、雏鸟的意思。上世纪90年代这个词刚问世时,就曾被评论界批驳过,但碍于批驳的声量不大,得以沿用至今。

图片“小妞电影”代表作 

有网友为“登味儿”总结出了两大标志:其一,是有毒的男子气概,指由暴力、性别、地位和侵略性界定的男子气概,包括但不限于:过度抑制自己的情绪、维持某种坚强的形象、滥用暴力或侮辱性行为以巩固某种统治地位;其二,女性角色作为附庸或工具人存在,女性要么被置于“被拯救”的位置,要么作为花瓶或性符号出现,比如天真、善良、纯洁、圣母、初恋等。

被“鉴登运动”问罪的经典电影数不胜数,就连动画《狮子王》都不能幸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狮群是母系社会,母狮子负责繁衍,也负责狩猎、守护领地,但《狮子王》却扭曲了大自然的性别结构,“登味十足”。

文学领域同样也是“鉴登运动”的“重灾区”。从弗洛伊德到鲁迅、王小波再到一众西北乡土文学作家全都被拉出来示众。无论作品还是私生活都被事无巨细地考察,比如王小波因其写过“在我看来,这东西无比重要,就如我之存在本身”而获罪,鲁迅则因不让太太许广平工作而获罪。

不仅如此,这场运动还蔓延到了影评人、评论家、出版人等人身上。以影评人为例,豆瓣就有网友发起了“老登影评人”的评选,连城易脆、赛人、九仓、波米等知名影评人均榜上有名。这些人被波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曾“为虎作伥”,为“老登艺术”添砖加瓦。换言之,那些所谓的经典作品都是从他们这些“男性”视角出发,去评判、去塑造。

图片“老登影评人”排行榜

而网友们评选“老登电影”,目的就是为了击碎那些伪装成常识的偏见,颠覆长久以来由男性把控的话语权。就像《好东西》里小叶对小孩儿说的,“不喜欢的游戏规则就不要玩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游戏。”

值得注意的是,“老登电影”最早诞生于豆瓣小组,之后才在中文互联网广泛发酵。豆瓣自我标榜为“我的精神角落”,确有其独到之处。

而“老登电影”之所以诞生于豆瓣小组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诱因:

其一,豆瓣具有广大的影迷群体和相对公正的电影打分机制,有数据显示,全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资料、评分、评价有80%都引自豆瓣电影;

其二,豆瓣拥有“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的圈层,这个圈层审慎且敏感,擅长颠覆主流价值;

其三,以曾经的“豆瓣鹅组”为代表的众多娱乐八卦小组吸引了庞大的内娱粉圈,粉圈为豆瓣带来了流量,起到了“扩容”作用,令豆瓣上的观点不再是小范围的狂欢,而是在微博、小红书等其他平台进一步发酵。而饭圈文化天然地将“对立”带入到话语纷争中,客观上加重了豆瓣的戾气,使得讨论必然呈现非黑即白的状态。

如此,“老登电影”一词才得以走出豆瓣,迎来大范围的批判与讨论。从女性的角度看,批判“老登电影”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不仅以一种集体反思的方式给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评判视角,还叩问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是对男性中心叙事的一次“反攻倒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犹不及,在激化情绪的同时,也要避免陷入党同伐异的误区。

邵艺辉被逼退网,人性的灰度不被允许

电影《好东西》上映后,导演邵艺辉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早在电影上映前,预告中的“结扎”“性别红利”“男性原罪”等话术就已触及到了一些人敏感的神性,为影片招致了大量的“一星差评”。电影上映后,《好东西》被诸多女性观众所喜爱,而邵艺辉也被打上了“女性旗手”的标签。然而好景不长,因12月2日凌晨的一条微博点赞,邵艺辉自此与骂声捆绑,陷入了一场令人唏嘘的“中场战事”。

图片邵艺辉点赞的微博

邵艺辉点赞的这条微博是一名博主同情体操运动员吴柳芳,对她的处境发出感慨,并没有支持或教唆吴柳芳去做擦边的意思。在此之前,吴柳芳因为在短视频里跳过“擦边舞蹈”,而被视为“媚男”,被网友所讨伐。而邵艺辉这个出于同情的点赞举动,则被引申解读为“支持擦边”“支持向下的自由”“背刺女性”,有人甚至给她扣上了“女权表演艺术家”的帽子。至此,女性内部展开了党同伐异。

对部分群体来说,女性主义的纯洁度高于一切,只要你表现出了一点点违反“初衷”的言行,都会被迅速归为叛徒,被开除“女籍”。从点赞涉嫌“媚男”女性的相关微博,到想男人、跟男人结婚、和男人生孩子、让孩子随夫姓……尤其这种举动还是由一个与女性主义高度结合的KOL做出,那便更不可原谅,更让人怒不可遏。

试问,这套逻辑是否过于魔幻严苛?难怪有网友调侃,“男的塌房:吸毒,违法,家暴,偷税漏税……女的塌房:给另一个女的点了个赞”。

图片豆瓣网友抨击邵艺辉

讽刺的是,邵艺辉在现实中遭遇的网暴,意外与《好东西》里王铁梅遭遇的网暴达成了互文。电影里的铁梅是公众号“女子南北”的主编,就公众号的调性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女粉居多的账号。母亲节那天,为了扭转公众对单身母亲的刻板印象,她推送了一篇名为《单亲妈妈必须要过得很辛苦吗?》的文章,在文中提炼了自己单身带娃的现状:邻居帮忙带娃,与前夫是育友,找年下奶狗情人等。结果文章发出,铁梅这种“新式单亲妈妈的生活观”不仅没得到鼓励,还遭到了网暴、荡妇羞辱。

影片内外,被指责“背刺女性”的也是女性。这意味着,“爱女者”并不恒爱之,有时也会被女性内部的分歧所反噬——“Girls hurt girls”。

任何一项运动背后,都会滋生出一些乐于对立的激进派。正如当下带着偏狭、苛刻的眼光去看待女性主义,全然忽视了这样的事实:没有人生来就是完美的女性主义者,我们大部分人,都在一边学习、一边成长、一边进步,在觉醒和半觉醒之间挣扎,而这种人性的“灰度”,恰恰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时代变了,“去登味”将成创作大势所趋

关于“老登电影”的讨论还在继续。不少人将老登电影与小妞电影做对比,产出了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小妞电影是老登电影的反面,认为小妞电影更轻盈,主人公大多在追求一种不受束缚的生活状态,没有严肃说教或宏大叙事;另一种认为小妞电影也是另一种老登电影/父权电影,认为它讲的还是恋爱结婚的故事,并未让女性实现真正的自由。尽管老登电影和小妞电影看似分属不同阵营,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跳出敌我对立,去更辩证地看待它们。

图片豆瓣话题“你怎么看‘老登艺术’?”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厘清现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做各种“分类”:从MBTI到NPD再到老登电影,每个新名词都试图为人们的困惑提供一个标准化答案。与此同时,人们也甘愿将自己放入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中,籍此在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同类,并习惯性地与对立面产生疏远与排斥。

但热衷于分类的同时,人们也往往忽视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影视作品的多元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着人类的多元化。

电影理论专家戴锦华曾说过,“标签化本身有时候是一种社会暴力,有时候是思想懒汉,因为标签化的定型化想象太容易了。”

如果说小妞电影是一种糟糕的、过时的、含有歧视意味的标签,那新生的“老登电影”未来又将往何处去:是昙花一现,还是呈燎原之势;是制造对立、分化,使舆论越来越紧缩,还是思路打开,带来更多的启发?就像周轶君谈上野千鹤子那般,“对我来说不是那些这个理论怎么样,好多是它让你看到一种可能性,就是事儿原来还能这样。”

这些谁都说不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时代在变,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评判维度也在进一步拓宽——“过誉”作品被重新定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图片周轶君谈上野千鹤子

进一步来说,对“老登电影”的批判大概率还会对影视创作产生反作用力,尤其是“去登味”这一命题,今后势必会被国内的男导演们提上日程。毕竟,人们对“老登电影”的审判既来源于曾经的不公,也来源于对女本位电影匮乏的不甘。不管是历史还是当代生活,女性的成就与故事都缺乏太多描摹的笔墨:年轻女性的迷茫、青年女性的追求、中年女性的疲惫、老年女性的失落……

而今年本就是女导演崛起、女性主义电影遍地开花的一年:从贾玲的《热辣滚烫》到尹丽川的《出走的决心》再到邵艺辉的《好东西》。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三部电影都得到了市场的正向反馈:《热辣滚烫》票房34.6亿元,拿下了春节档票房冠军;《出走的决心》作为一部相对小众的文艺片票房1.24亿元,加上网络版权费等后续收入,大概率能够实现不亏甚至盈利;《好东西》上映不足一个月,票房已达6.44亿元。这意味着,女性主义创作真的可以被市场和资本自然选择。

图片网友对《好东西》剧照P图 

再大胆点,既然有“小妞电影”,那未来又是否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鲜肉电影”?毕竟,在现偶领域,“姐狗恋”正大行其道,未来这股创作风潮是否会席卷影坛,倒也未可知。

未来的电影世界,值得期待更多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带来更多触动人心的作品。也期待每位观众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共建多元、平等、美好的电影未来。

无论大家在谋求选择的自由还是自由的选择,千言万语都只汇成一句:让自由、平等的风吹得更强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