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加班”现象!
——还给女儿的一个公道
作者:李泽利
周日中午,我照例喝三两小酒后午休,这次一反常态,不像以往在床上躺平就能入眠,满脑子是昨晚女儿发在亲友群里的晚餐图。图片显示女儿加班归来的晚餐,是所剩无几的两盘凉菜、一碗白开水和煎饼。我心疼了,说不出的一种滋味在眼眶里打转转、流不出,索性起床出门。两个5岁孙子问:“爷爷,你怎么不睡觉啦!”我说:“跟你妈妈一样,爷爷加班去!”
在办公室,我反思“加班现象”。
我过去几乎是彻头彻尾的“加班”反对者,对“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法不予认可,甚至厌恶。以自己46年经历为证,我喋喋不休在女儿面前,批判“加班”现象。依据是绝大多数工作,完全可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完成,除非突发性工作、除非能力低下、除非躲避家务、除非故作姿态……,而女儿“加班”却成为常态,这究竟是为什么?
全家人的共同愿望,就是双休日、节假日,女儿不再加班,早点回家。女儿为白发苍苍的母亲减轻一点负担,为双胞胎儿子讲一个故事,为爱人洗一件衣服,尽女儿的孝道、母亲的责任、妻子的情义。
全家人失望了,女儿依然如故,成为三更半夜回家的人。我被追问:“怎么老是加班?”女儿给出唯一的解释就是“工作忙才加班呗!”。女儿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多少次加班的时候,她老娘偏头痛发作,歪着脖子洗衣服、拖地板、炒菜做饭;我在上班前,把两个娃送到幼儿园,下班前,偷偷溜出办公室把孩子接回家;两个娃望着窗外夜色说“天黑了,妈妈还不回家!”
凝视晚餐图,我涌上心头的不知是何滋味。自以为最强大的我,心慢慢地软了,酸了,颤抖了。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研判“加班”的结论不能对接这张“加班”归晚餐图,偏执、武断、误解、粗暴伤害了女儿,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清晨,我在女儿的书房,发现一张先进工作者登记表。登记表里面密密麻麻的文字,让我羞愧难当。那里记录女儿和她的同事,干了那么多超乎想象的事情。办事处上千套拆迁房分配工作启动,女儿带着同事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数以万计的数据资料核对,制定3套房子分配方案供领导决策,写了那么多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新闻报道等文字材料。没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服务能力、争分夺秒的办事效率,不可能在一个多月内零失误做好这海量的工作。我知道,女儿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和高手,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勤能补拙的结果,也许是停跳健身操的收获,也许是“加班”的效应……
开发区“最美实干人”第四季度评选活动网络投票开始,女儿网上有名,获得4709张赞成票,位居建设类第一。突然间,我觉得女儿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此文解读“加班”现象,算是我还给女儿的一个公道。(作于2016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