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何以“美旺火”?

南方日报记者 李廷睿 见习记者 杨斐君 通讯员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侨乡村南华又庐、长教村继善楼、侯南村肇庆堂、石寨村石寨土楼……一座座散布在梅州传统村落里的古建筑,犹如一颗颗古色古香的明珠,述说着客家儿女心头浓浓的乡愁,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

如何“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以传统村落为载体,梅州市探索出“保护+利用”新路径,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让传统村落变“美”、变“旺”、变“火”。从2012年起,梅州市在住建部、省住建厅关心指导下,全力推进78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梅县区、大埔县分别于2022年、2023年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共获得中央补助资金9000万元,项目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位于梅县区水车镇灯塔村的茶山村,于2022年3月获得传统村落保护补助资金支持,得以开展一批传统建筑修复、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今的茶山村一栋栋古朴建筑点缀在青山之中,青瓦白墙的典型客家民居造型,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茶山村坚持‘塑性’‘铸魂’,让乡愁有‘乡’可寻,更好地展示、传承茶山古村落耕读文化。”水车镇灯塔村党支部书记杨苑雄介绍,茶山村现存34座传统民居,有九座建筑年龄在200年以上。当地秉持“修旧如旧,以用促保”原则,推动传统建筑修缮,积极改造现代民居外立面,整合山水林泉、土地荷田的美育价值,让传统村落焕发新魅力。

位于梅县区南口镇的侨乡村,东西南三面环山,满眼苍翠,北向小河潺潺,依山而建的客家围屋鳞次栉比。明确“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定位后,侨乡村完善了乡村旅游驿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探索乡村文旅、农旅融合新模式。

“亲子农场增加了很多游乐设备,新安排英歌舞等节目,吸引了较多游客。”在百年老屋南华又庐前,侨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增明介绍,侨乡村是著名的“华侨村”,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有4000多人,造就了其特有的客侨文化。在他身后的大草坪上,游客们在体验各类游玩设施,家长带着孩子在田野里尽情玩耍,欢声笑语间,古老宁静的村落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有400年的历史的桥溪村,是雁洋镇长教村的一个自然村。该村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有16座,与村内的小桥、溪水、古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客家风光画卷。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共建共享、多方共赢”的开发思路,桥溪村完成古建筑修复、景观道路建设等基础工程,同时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古建筑民居游览区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这种民居被称作合杠楼,也被叫作走马楼,一栋就是一杠,杠杠相连,是客家古民居的显著建筑特色。”继善楼中,解说员刘佳俊带领游客穿梭在这座100多年历史的建筑中,讲述客家人的发展史。虽已至傍晚,村间小道上仍有不少游客在拍照留念。通过做活文旅产业,桥溪村每年接待近30万游客,推动美丽资源变为美丽经济。

60多公里外,国家级文保单位肇庆堂矗立在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中。1座国家级文保单位、3座省级文保单位、1座市级文保单位、18座县级文保单位,“三十六巷”、骑楼老街……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侯南村推进“老屋新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尚德公祠被租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通议大夫第、肇庆堂等依然有村民几代同堂居住的古民居成了生动的“客家生活展馆”。他们与所生活的村庄一起组成了客家文化的“大观园”。

同样坐落在大埔县,西河镇西南部的北塘村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与当地企业家投资组建的大埔县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共建“北塘艺术部落”,开展“南宋古村、艺术北塘”文旅项目建设。该村拥有20多座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和民国各个时期的客家民居古建筑,开发建设了北塘美术馆、艺术众创空间、柚仓美术展览馆、翰林书画草堂、特色民宿等。北塘艺术部落写生基地运营总监廖爱红介绍,目前北塘艺术部落写生基地已吸引10多个高校实习基地、近20个机构或个人艺术创作空间落户。

随着人气聚集,北塘景区的民宿、农家乐、采摘园应运而生。村民杨子英看到家乡的文旅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人流量增多,2019年就回乡开了一家农家乐。“目前月均营业额约3万元,收入比打工强多了。”杨子英说。

位于蕉岭县南磜镇的石寨村,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保存良好的客家农耕文化的典型,具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村中,祖堂、树德楼、方楼、崇德楼、田子屋、华祝堂、儒林第等建筑完好,其中石寨土楼(含方楼、树德楼、郭氏宗祠)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闽粤赣客家人迁徙历史、文化交汇以及明清时期客家方楼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方土楼,是闽粤地区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方土楼。

为更好地保护石寨村,蕉岭县实施了石寨古村保护开发项目,整修了朱德夜校、红军路,完善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也对村庄环境进行了整治。优良的村庄环境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石寨村农产品、土特产的销售,同时也带动民宿、农家乐餐饮业兴起,村民从中受益,收入增加。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