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读书君
冬至,是24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就是说冬至不仅是个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古代,其地位堪比如今的春节。
12月21日,我们将迎来冬至节气。那么,民间都有哪些吃法和习俗讲究呢?又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一、冬至有哪些吃法?
每每谈到重要的节日或民俗活动,总是少不了美食。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中国人的第一大事。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其饮食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不过,由于各地区不同,饮食上也有所差异。
1.吃馄饨
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过去的老北京地区。民间有话常说“冬至馄饨夏至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吃馄饨呢?
传说,这一习俗的起源,与古代百姓对匈奴的仇恨有关。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老百姓过得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狠。
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在冬至那天,人们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谐音,即“馄饨”,并将其煮熟吃掉,以祈求能够过上安稳、和平的生活。
由于馄饨口感鲜美,后来,这一吃法渐渐流传开了,并成了一种冬至的习俗。
2.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故事,读书君在此前的文章中详细提过,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与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在冬至这天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耳朵被冻伤,便施舍“祛寒娇耳汤”,用羊肉和各种驱寒药材煮熟后切碎,包在面皮里,做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后分给百姓食用。
老百姓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逐渐痊愈。从此,民间便流传下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并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
3.吃汤圆
说到冬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吃饺子。不过,在江南地区,冬至这一天,人们更偏向于吃汤圆。
汤圆,又称“汤团”,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馅料丰富多样,如芝麻、花生、豆沙等。冬至吃汤圆。汤圆象征着团圆、圆满,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希望。
4.吃羊肉汤
在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冬至有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更具有温补身体、驱寒保暖的功效。所以,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一般会买些羊肉来炖煮羊肉汤。
5.其他地方特色饮食
* 江南赤豆糯米饭:相传共工氏有个儿子作恶多端,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邪避鬼、防灾祛病。
* 杭州年糕:杭州人会在冬至这一天做年糕、吃年糕,用年糕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 宁夏“头脑”:在冬至这一天,银川人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而这个羊肉粉汤,被当地的人们取了一个古怪的名字,叫“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等烹饪而成,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 潮汕冬节丸:冬至节这天,广东不少地方都有祭拜祖先、吃冬节丸等习俗。比如潮汕地区将冬至称为“冬节”,将其当成小年来过。一如潮汕老话常说:“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
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一种主要用糯米做成的小吃。福建地区的冬至,也有这种吃法,传说潮汕人冬至吃糯米丸的习俗,便是从福建地区传过去的。
你的家乡,又是哪种吃法呢?
二、冬至都有哪些民俗活动?
除了饮食活动丰富外,冬至还有不少的习俗活动。
1.祭祖
冬至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古代,皇帝在这一天会亲临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百姓们也会向先辈祭拜,以示缅怀与敬仰。
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祭品,如猪肉、鸡肉、鱼、豆腐等,以及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祭祀时,人们会在家中或祖坟前设立祭坛,将祭品整齐摆放,点燃香烛,焚烧纸钱,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健康与幸福。
2.数九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将迎来“数九寒天”。所谓“数九”,正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的,每九天为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九个九的累加更是“最大不过”的数,“九九”意味着阳气达到了最大值。从“一九”数到“九九”,“九九尽,桃花开”,即为“九九消寒”。人们会通过“数九”等方式来度过漫长的冬季,期盼春天的到来。
3.赠鞋
冬至到,天气更加寒冷,给长辈赠鞋,表达了一种情感的关怀。人们相信冬至赠鞋可以带来好运与吉祥,为长辈的健康与长寿祈福。
4.画消寒图
消寒图是冬至节的一种特色活动。人们会在纸上画一枝梅花或是一个九宫格,每天在上面涂上一笔或是一个颜色,直到九九八十一天后春天来临,梅花或九宫格也完成了,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
三、读书君说
总言之,冬至不仅是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我们在享受美食、传承习俗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关注身体健康,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贪食过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老人、小孩等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