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祸得福?米-171E因战争交付中断,国产直-20提前进驻高原了?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在这两天官方的《军情时间到》节目里,出现了西部军区驻高原陆航部队的训练资料。一开始,成建制经典涂装米-171E看得人真不开心,但后面出现的直-10和直-20,则弥补了这份遗憾。

图片

▲米-171E系列依然是主力

国内这些年买的米-171很多,是苏联解体以来,这个系列最大的海外用户。其中除少数用于特殊领域外(比如航天任务),大部分都划分到西部高原地区。这款服役数十年的经典机型,加上专为高原环境强化的发动机,多年来兢兢业业,表现得很出色,要不然国内也不会在2019年又买了几十架米-171E。在国产装备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这份军贸稍显突兀,但毕竟价值不高,所以没掀起太大波澜。但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却真的让米-171E交付中止。陆航对米-171E的需求未必有多迫切,但西部高原一直都不平静,所以国产直升机成建制部署高原的进度,因此加快。

图片

▲除了陆航米-171E外,空军还买了一批高配米-171Sh

直-20很早之前就在高原进行适应部署,后续也有直-10、直-20在4000/5000米海拔区域出现的例子。但早年装备的米-171E确实不少,不可能直接替换下来白白闲置,因此,最后出现的情况,就是成建制米-171E加上零星直-10和直-20。全球对直升机有高原使用需求的国家很少,美制“黑鹰”在进入中国前,已经发展出一堆子型号,但面对恶劣的高原环境,还是特意进行改进(双方协议里就包含中国向美国反馈使用经验),这才有“黑鹰”在中国的辉煌。从技术上来说,直升机高原部署对性能要求并不是特别苛刻,但对可靠性和几个特殊领域(比如说机翼除冰,这是有惨重代价的)要求很高。

图片

▲国产直升机也不是没有到高海拔区域试水

国内现在航空领域的任务依然很重,“抓大放小”还是常态。有米-171E可用的情况下,国产直升机高原应用收益不大,但付出的资源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因此原本打算未来解决。即使新一批米-171E供应受阻,直-20加快进驻高海拔区域,速度其实也不算快。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对面印度现在也依然是以米-171V5为主,辅以少量美制AH-64E。国内陆航仅依赖现有机队,也能有效应对印度威胁。相比之下,直-21、尚未露面的重型运输直升机、海军望眼欲穿的舰载直-20,战略价值要大很多。

图片

▲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

应该说,整个军用直升机领域,其实也是早年“抓大放小”时,被“放小”的那一部分。相比于歼-20歼-35运-20,直-20虽然也还不错,但整个国产直升机的发展,还是比较慢的。这里面有技术积累不足的问题,不过最根本原因还是资源投入不足。米-171E交付中断并不是好事,却成为事实上促进直-10、直-20进驻高原的动力。这种“坏事变好事”的例子,在国内外都不罕见,只不过现在还不是庆功的时候。除非是直-10、直-20成建制出现在高海拔区域,否则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陆航虽然期待更先进的国产装备取代米-171E,但要是前者真做不到,或者事故不断,那也不可能硬上。

图片

▲直-20发展得很不错,但还需要更好

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很多对外装备出口/升级业务都中断了,对印度国家而言,失去俄罗斯支持对战力影响很大,不得不以“国产苏-30MKI升级方案”等动作尝试弥补。尽管这种弥补价值不大,最后还是得等俄罗斯从乌克兰战场脱身,但印度并没有别的选择。相比之下,国内面对供应危机,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问题,反而加速了与俄罗斯进口装备的割裂。也许到战争结束,俄罗斯重回军贸市场时,中国剩余米-171E订单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