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想象,学以成人。这是充满创意与活力的学习样态,这是对成长的迷恋,也是对课程的探索。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学的孩子们就以这样的方式打开活泼泼的童年。
“想象”课程样态——
带着好奇心去创造,自编自导自演
“你知道南京的城墙有多高吗?你知道南京的老巷子有多少吗?你知道南京的童谣怎么唱吗?”梅山二小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周老师一系列小问题勾起了孩子们对家乡南京的好奇。于是,有张力又有挑战的复杂性情境就这样铺陈。
孩子们开始联系生活,学学南京童谣,听听南京故事,再到小巷子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想象着历史的波澜壮阔,体验着文化的无限乾坤。
研学小分队走进老门东、乌衣巷、三元巷、午朝门……寻访非遗传承人,展开与古都南京的多维对话。在场学习,让孩子们获得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真切的审美体验,他们自发创编、演绎了南京主题新童谣。在复盘探究历程时,他们将学习经历写成脚本,自导自演了一部校园影视作品《巷口唱童谣》,获得南京市特等奖。
这种DIY的想象课程远不止这些。在梅山二小,有让全校师生兴奋的《Junk的奇幻漂流》课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创意的大party,是一个“创想集市”。
看,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在美的照耀下,变身为华丽的彩服和斗士的战衣,废旧的口罩则漂流到了《星月夜》等作品中,JUNK小屋让小区的流浪猫找到了温暖居所,心愿瓶装点创意爱国墙,表达拳拳爱国之心……
在“路演升级”环节中,学生向全校师生、向社区居民展示作品,并根据大家的评价和建议,在反思中不断升级。最后,一起进行了“复盘演讲”,共同回望走过的铿锵脚印,感受美的瞬间与想象的力量。
“想象”课程漫思——
做实、做深、做活,寻找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孩子们在快乐中创造,在动手动脑中感悟,这和学校的发展理念分不开。
2021年,学校开始思考:发展的核心力量到底是什么?是文化、人,还是课程?
校长带领老师回溯了学校的发展脉络——学校始建于1966年,十余年来,借助市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以“铁石梅花”为教育隐喻,不断进行课程探索和教改实践,取得很好的实效。
那么,强调德智体美劳素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接力课程改革呢?以“美、想象、创意”为撬动点和突破口,来做实、做深、做活课程,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美是对当下的超越,是对未来的想象,是对美好的抵达。“美以想象”就以美的规律引领儿童进行想象与创造。而这,便成为梅山二小课程探索的价值统摄。
“想象”课程画像——
六大教学观念,给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美以想象”很美好,开始也很抽象。如何将它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图景和现实的教学生产力?这就需要为它进行具体的“画像”。
在无数次的追问、回答、否定、重构的基础上,学校提炼出“美以想象”六大教学观念。比如:“美的素养是儿童产生伟大创想的关键基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引儿童积极想象与创造”,等等。这样的具体刻画让“美以想象”可以看见、可以感知、可以评价。
学校还整体建构了课程图谱,包括两大课程群。一是学科思维实验课程群,基于学科本位,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创新实践;二是创想项目课程群,打破学科壁垒,在全学科视域下综合育人。
这样的课程探索,是“美以想象”的生动演绎,是教学想象与学术勇气的深度融合。师生以课程自觉的美好姿态漫步其中,让学习走向融通、走向审美、走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走向创造力的提升,这也正是新课标实践育人的旨归。
【来源:南京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