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国民辣酱老干妈在经历改配方、配方外泄等风波后,2023年营收达到53.81亿元,重回巅峰。
2.老干妈曾拒绝融资建议,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依靠经销商上门抢货,实现现款现货。
3.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老干妈市场占有率从2016年超过35%下滑至2023年的20.5%。
4.然而,老干妈在2023年大胆退出线上营销,微博停更、微信公众号静默、抖音账号不再更新,引发热议。
5.老干妈用成绩回应质疑,证明没有互联网照样活得很好,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破除互联网营销神话,回归产品本身。酒香不怕巷子深。
文/每日资本论
53.81亿元!
这家国民辣酱在遭遇改配方、配方外泄、业绩连续下滑等一系列波折之后,重回巅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还一改传统,“戒掉互联网营销”后,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欢心。
近日,部分媒体报道称,贵州省企业联合会、贵州省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4贵州企业前100名单”中,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老干妈)位列其中,其2023年营收为53.81亿元。
敲黑板!这一成绩几乎追平了其历史最好记录。2016-2020年,老干妈的营收分别为45.5亿元、44.47亿元、43.28亿元、50.23亿元以及54.03亿元。而54.03也是其业绩巅峰。
由于老干妈非上市公司无法知道其净利润的准确信息,以及2023年净利润到底为多少,所以只是通过营收来判断老干妈重回巅峰有点不太准确。但即便是如此,对于老干妈如今取得的成绩也应该给予掌声。更值得中国企业界反思的是,企业离开了直播等电商等网络营销,就活不下去了吗?
公开资料显示,“老干妈”是公司创始人陶华碧女士白手起家创造的品牌,1996年,陶华碧在贵阳龙洞堡创办工厂生产风味豆豉产品。通过20多年的发展,“老干妈”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中脍炙人口的辣椒调味品品牌。在老干妈从一家小工厂发展到每日撬动全世界数百万人味蕾的背后,是陶华碧对生产、价格的坚守,以及渠道的灵活掌握。
难能可贵的是,在成立老干妈之后,陶华碧并未放松在生产上的严格,老干妈曾以“零缺陷”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食品安全检查。另一方面,在定价上,老干妈最初的价格仅为8块钱,甚至在随后的20多年里,老干妈的单价一直较为稳定。
更让外界羡慕的是,老干妈不做推销,不打广告,没有促销,坐在家里等着经销商上门抢货。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别的企业到处找贷款,拉融资,想上市,老干妈却多次拒绝融资建议。现款现货,经销商要先打款才发货。如此生意,恐怕是全球企业梦想的境界。
2014年,老干妈营收达到了40亿元。同年6月,67岁的陶华碧将自己手中仅有的1%的股权转让给了次子李妙行,淡出管理层,老干妈的股权结构为次子李妙行持股51%,长子李贵山持股49%。
两个儿子分工明确,李贵山负责外部销售,李妙行主管生产。但李贵山似乎不安于卖辣椒酱,尽管在云南房地产投资业务上跌了个大跟头,但他对投资业务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这几年,他的名字出现在多家投资机构出资人行列,包括苏州厚扬启航、苏州盛典文化、宁波厚扬方舟等,间接投资医疗、科技和消费等领域。
李妙行也不省心,主管生产期间,为节省成本,曾让公司卷入信任危机中——2015年,多家媒体报道老干妈将原先用的贵州辣椒,换成了成本更低的河南辣椒。
糟糕的是,内忧未解,外患已至。由于辣椒酱行业门槛不高,国内辣椒酱企业达到了5000家以上。比如,饭扫光、川娃子以及仲景食品代表的传统调味品企业;虎邦、饭爷代表新兴品牌,以及依托网红IP的李子柒等新势力齐聚。这些新兴品牌打法不断升级迭代,不仅在味型上创新、营销更多元,产品调性也更年轻化,一点一点蚕食老干妈的市场份额。
在各种因素的叠加下,老干妈的市占率开始下滑。中研网数据显示,其市场占有率从2016年超过35%下滑至2023年的20.5%。
无奈之下,2019年,75岁的陶华碧再度出山,并且立竿见影,当年老干妈实现营收50亿元。但很快,老干妈业绩再度大幅下滑。外界的对陶华碧和老干妈的质疑也开始甚嚣尘上,无论是她“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的经营理念,以及线上营销都受到了外界审视。
尤其是,2023年老干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几乎完全退出了线上营销的舞台——微博停更、微信公众号静默、抖音账号也不再更新。这场“退网”行动引发了热议,部分业内人士甚至担心老干妈“自废武功”。
终于,老干妈用成绩做出了回应:没有互联网照样活得很好。深层次的话题是,老干妈怎么做到的?又给其他企业有什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