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5届奥斯卡理事会奖颁奖礼上,英国演员休·格兰特上台给理查德·柯蒂斯颁发“赫尔肖特人道主义奖”。柯蒂斯是英国著名编剧和导演,作品囊括《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BJ单身日记》《真爱至上》等风靡全球的影片。但柯蒂斯另外一重身份则不为人所知——他是一位慈善家,发起了英国著名的慈善公益倡导节日——红鼻子日。
赫尔肖特人道主义奖,是为了奖励在人道主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电影人而设。休·格兰特颁出此奖之前,在台上用英式冷幽默“挖苦讽刺”了一通老搭档柯蒂斯。
“他已经不满足于拯救英国电影业,他决定自己必须尝试拯救这个鬼世界。但他做的有些事情实在令人恼火!” 休·格兰特说,在红鼻子日前夕,他总是害怕接到柯蒂斯的电话,“他让你戴上一个红鼻子,要么是和科林·菲尔斯(英国演员)一起表演在泥地里摔跤,要么是拍摄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给你屁股打蜡的画面”,用以制作公益广告,发起红鼻子日的慈善筹款。
“这太可怕了。最后,我给了他一张巨额支票,让他离开。他接受了交易,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违背诺言,这实际上就是我今晚站在这里的原因。”
哄堂大笑之中,大家了解了柯蒂斯作为一位公益慈善倡导大师的努力和贡献。“红鼻子日”迄今已经举办了三十多年,截至2021年累计筹集善款10.68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5亿元)。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通过创新性的传播倡导,让公益议题、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塑造“人人公益”的社会氛围。
公益传播一直是个难题,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或者“好人好事好乏味”,尤其是在流量时代,缺乏“爆点”的内容难以撬动公众容易分神的注意力。也因为如此,传播的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所以也就有了休·格兰特的上述段子——柯蒂斯虽然没能成功说服他和托尼·布莱尔拍摄屁股打蜡的公益广告,但他的无数创意,包括《真爱至上红鼻子日特别系列》海报,请来诸多大牌明星为慈善发声,让慈善更生动和时尚,也让红鼻子的慈善价值观获得更多人的接纳和认同。
在公益慈善还是一个新兴事业的我国,倡导传播作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做起来就显得更加勉为其难。缺资源,缺人手,缺专业,甚至缺乏意识,是公益机构普遍面临的处境。但随着事业逐步发展壮大,无论是议题倡导,还是筹款宣介,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如同它基金理事长张越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不大声说,人家怎么知道你要帮助的是弱势群体,他们的需求和处境是什么,你这个项目的意义是什么,怎么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里面没有私利,是公共利益。所以,为公益不妨大声疾呼”。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看到了倡导传播的重要性,并做出了非常可贵的创新尝试。作为面向公益机构传播赋能的一个项目,《中国慈善家》与腾讯公益共同发起“久久·回响计划”,协助公益机构提升传播意愿与能力。回响,既是传播广度与深度的最大化,也是与公众持续深入的互动,最终形成公益项目广泛的社会反响和爱心激荡。自开启招募以来,共有200多家机构及项目积极报名参与。在前期发布的50个入围项目基础上,我们经过进一步遴选,并结合今年久久公益节期间各个项目在公益倡导方面的表现,最终确定10个深度内容共创项目名单。
在本期的封面报道中,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这十个公益项目的发心,以及它们各自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看到团队在倡导传播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虽然每个项目起点、规模不同,但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真诚善意值得我们向大家隆重推介,并期待大家的进一步回响。
封面故事
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只是深情的陪伴
本刊记者/万小军
让乡村的孩子眼里有光
本刊记者/杨永洁
捡回9.6万颗“珍珠”
本刊记者/王卫
推倒一座看不见、
摸不着的“墙”
本刊记者/龚怡洁
大山深处仙乐飘飘
本刊记者/杨永洁
关于病患孤儿,
那些温暖的、充满善意的故事
本刊记者/万小军
做动物保护,改变世道人心
本刊记者/王卫
环境保护,
要相信春风种子的力量
本刊记者/龚怡洁
为了“无暴力的未来”
本刊记者/王卫
好的公益,底色是真诚
本刊记者/万小军
众声喧哗时代,
公益机构如何做传播
文/胡泳
图片故事
卢旺达:在仇恨中浴火重生
文/田昊 摄影/Jan Banning/panos picture
焦点
分娩母亲有无痛的权利
本刊记者/龚怡洁
卖惨短视频蔓延至外卖行业
本刊记者/温如军
公益圈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召开,
推动社会治理专业化
本刊记者/温如军
合作募捐新规之下,
慈善组织的进与退
本刊记者/温如军
国际
巴菲特:
社会需要我的钱,而我不需要
本刊记者/邱宇
里程碑
社保学会十年
本刊记者/贺斌
影评
《好东西》中的女性主义,
坚定而温和
文/袁永苹
书评
生育不再是女性的必答题
文/袁永苹
专栏
精神病人捐款之后
文/谈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