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之外,“星星之火”掀起人工智能学习热潮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通讯员 陈晓宇

“得知今年新增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赛项,我就马上报了名。成长为会维修且对人工智能应用可承接的‘π型人才’,这也是我参赛的目的。”近日,在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赛项结束后,赛项选手、海信仪器仪表维修工陈树龙对此次参赛感触颇深,“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关注新趋势,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是我国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举办的综合性最强的一类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自2020年举办首届大赛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在此次大赛中,既有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也有来自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师生,他们迎势而上,成长为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技能在各行业应用与融合的高技能人才。

是竞技场也是“风向标”

在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赛项比赛现场,选手们一会盯着电脑写下一串串代码,一会又跑到工业控制器前调整测试……在技能的比拼与智慧的较量的同时,企业和院校也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工作场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嵌入,产业工人渴望进一步开拓视野,了解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

拥有14年工龄的陈树龙亲历了企业人工智能的迭代变化,原来仪器仪表维修工在企业只需要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修复,现在除了维修工作,陈树龙还要运维视觉AOI设备,即设备检测配方的制作和维护。他对赛项中的机器视觉检测的应用侃侃而谈:“其实人工智能在企业的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广泛,这次比赛中的机器视觉完成对产品尺寸的检测,芯片引脚焊接质量的检测等技术,未来可以用于电视装配的质量检测。”

“比赛内容紧跟新职业发展趋势,且对工业视觉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更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赛项裁判长李峰是青岛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对比赛内容作出总结,在他看来,新赛项的设置为未来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院校通常通过大量的访企拓岗活动推进产教融合,而技能大赛将分散的企业聚集,行业最新技术得以集中展示,未来教学的重点和目标会越来越明确。”

回去给学生和职工讲最新的技术

“比赛任务中设有人脸识别的环节,通过无人机精准降落抓取与投放,无人机技术与人工智能已经深入结合,我们也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和现有产品结合,加速迭代升级。”重明鸟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职工任广一回公司就分享了无人机装调维修工赛项的心得。

“无人机装调维修工除了操控无人机,还包括安装调试设备、规划飞行航线、校对飞行参数、分析采集数据等,赛项里包括上百个评分点。”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的裁判员王耀辉是开封大学的教师,他认为只有比赛标准提高了,选手们才能找到技能提升的方向,“我准备回去把比赛内容结合评分标准钻研一下,给学生讲最新的技术。”

青年教师通过技能大赛,完成了系统的学习培训,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对教学有了新思考。比赛结束后,青岛市技师学院教师石林炜给学生“复盘”了自己的比赛经历,这次比赛他获得了人工智能训练师S(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场景搭建方向)职工组第1名。

他首先讲了一个疏忽:当时,赛场上有上百个路由器,造成了信号干扰,这让他有点措手不及。“平时上课时,我们一般不用担心路由器信号干扰问题,但如果技术底子薄,将来在工作中碰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石林炜的问题让同学们陷入思考。“我想告诉大家,今后要更加注重底层技术、基础软件方面的学习。”

“人工智能训练师既需要机械、电气的知识,还要懂计算机,会编程。”在石林炜看来,新职业是多个学科、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从业者要和“传统”工种一样勤学苦练,还要具备“跨界”的能力,现在他想把更多教学精力投入到自动识别、训练模型等新技术当中。

赛场之外,大赛的效应持续释放,参赛归去的“星星之火”,也掀起了技能学习的热潮。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