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学民乐的都知道“敦煌牌”,而这个响当当的“商标”诞生于1962年,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注册,几十年来,它已经成了民乐界的金字招牌,而民乐一厂也成为全国最赚钱的乐器制造企业,去年毛利率近60%,盈利能力在全国民族乐器制造业企业中雄踞第一,那么这家历史上曾经亏损的传统制造业,如何在当下活成行业传奇?
今年乐器展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这台绘制了《千里江山图》漆画的古筝,很是吸引。就连观众都说“外观真的是很美,音色也是比较浑厚的,立即就被它吸引了。”
不止产品吸睛,他们的战绩更是亮眼,展会当场就拿下了400多万的销售额。而这绝非偶然,2022年企业应收5.3亿元,利润1.9亿元,2023年民乐一厂毛利率59.6%,盈利能力在全国民族乐器制造企业中雄踞第一。“我们到今年现在为止有八千多万的利润,所以我们盈利能力也是很强的。”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王国振介绍。
而在1998年,受到西洋乐器逐步普及的冲击,王国振在刚接手民乐一厂时,厂里已经陷入了亏损的困境。王国振称:“主营业务利润是亏损将近300万,要走出困境,一定要打文化牌,抓住文化这条主线,就是抓住了一个聚宝盆 抱住了一个大金娃娃。”
李素芳是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古筝质量总监,在上海民乐一厂工作了近50年,她有着一双“金耳朵”。“我对古筝的声音、乐器的辨识度特别敏感。1998年全国古筝制作比赛,幕布拉起来我在台下,台上评比,我就能每一台琴辨出这是我们厂的是‘敦煌牌’的。”
凭借着老技师们的出色技艺,上海民乐一厂在1998年的全国古筝制作比赛上囊括了前三名,敦煌牌也崭露头角。1999年底,民乐一厂的古筝产量超过了1万台,同比增长33%,但他们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河南兰考,那里的泡桐,是制作民族乐器音板的极佳材料。
王国振坦言:“上海商务成本很高,要扩大产量,形成规模,我们要走低成本的扩张之路,在2000年8月份,在兰考那里那个厂正式启动,所以这个时候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古筝今后会热起来,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先行一步。”
解决了生产成本问题,民乐一厂开始全方位打起“文化牌”,他们与中国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签约合作;办民乐沙龙、编撰民乐专业教材;每年举办“敦煌杯”全国民乐演奏大赛;还把国乐大展办到海外,在海内外开设了100多家敦煌音乐教室。
2005年,民乐一厂又招募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业人才,组建了国内第一支职业化的室内民族乐团,至今已在国内外演出四千多场,出访美国、法国、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
新艺民族室内乐团前任副团长、上海民乐一厂生产管理部主任朱宇虹称自己“也是敦煌乐器的形象代言人”:“巡演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乐器很漂亮、很炫酷,问这是哪个牌子,哪里的乐器,就引发很多观众对我们乐器的关注,我们也是敦煌乐器的形象代言人。”
如今的“敦煌牌”早已身价倍增,但民乐一厂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平均每年推出新品超40款,还有各种限量款,将青花瓷、贝雕、漆器、景泰蓝等非遗工艺,也融入了乐器装饰中。
厂里的上海工匠、拉弦乐器制作技师曹荣,最近就在做新的研发,他手中的这款造型独特的融琴,能弥补民族乐器缺少低音乐器的短板。“又不能放弃传统低音乐器的制作理念,又要借鉴好的低音琴的演奏方式,所以我们就中西合璧所以叫‘融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高级技师曹荣如是说。
尽管已是“中国乐器行业最赚钱”,但民乐一厂仍在不断调整方向,今后要做教学演艺配送、非遗传习、乐器鉴定测试、国际文化交流四大平台,围绕文化深耕,让“敦煌牌”老字号行稳致远。“我们这个企业不是一般的制造业,是文化产品的制造业,我们不仅要生产产品,更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前厂长王国振这样说。
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周力也表示:“守正创新,基于我们企业的使命,我们要不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和乐器文化 这个精神没有变。”
紧紧跟随国家文化发展的大战略,在守正与创新,激进与稳妥的尺度间精准拿捏,民乐一厂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成为优秀文化的承载者、也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诉说者。
看看新闻记者: 章海燕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吕艳
摄像: 张鹰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