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
《科技日报》刊登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
用新技术“重塑”建筑材料性能》
在缪院士看来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趋势
将“重塑”混凝土材料性能
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
将混凝土的设计寿命延长到200年
近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编号为578168号的小行星正式以缪昌文之名命名,又一颗“科技之星”闪耀苍穹。
缪昌文是著名建筑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他已在混凝土研究领域深耕30余年。他先后带领团队参与多个工程建设,包括长江三峡大坝、京沪高铁、江苏田湾核电站、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伯利兹的瓦卡水电站等国外工程。
水泥混凝土是使用量巨大、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在缪昌文看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趋势,将“重塑”混凝土材料性能。
进入大数据时代,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设计混凝土内部的结构。最近,我们也在研究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延长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寿命、节能减排。
缪昌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访谈时说,目前重大工程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的设计寿命为100—120年,他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混凝土的设计寿命延长到200年。
国际领跑水平
Q
记者:混凝土是重要的基础建筑材料。当前,我国的建筑材料的发展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A
Q
记者:您曾带领团队为10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功能的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发挥的作用是否有差异?如何根据不同需求做出调整?
A
缪昌文:
我们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有很强的地域属性、行业属性和时代属性。这些重大工程年代不同、行业有差异,但混凝土应用技术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建设三峡大坝时,工程面临超大体积大坝混凝土温控问题,温控做不好,大坝就会产生裂缝。面对工程实际需求,团队驻扎工程现场,对使用的原材料、配比与外加剂的适应性进行反复试验,重点控制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导致的温升值。最终,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三峡大坝三期工程中。同时,结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温度控制,确保大坝浇筑后没有产生一条温度裂缝,进一步在技术上保障了工程的结构安全。
核电站的核岛混凝土是技术要求最高的一类特种混凝土,其混凝土外加剂一直被国外垄断。我们组建了一支以无机材料与有机化学专业交叉协同的创新团队,从有机材料分子角度重新构筑外加剂结构。经过反复试验,我们的成果满足了工程的技术需求,在田湾核电站核岛混凝土中首次实现外加剂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实现混凝土外加剂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进步。
建设港珠澳大桥时,我国的混凝土工程技术自主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例如,沉管隧道最大水深达46米,这对沉管隧道混凝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混凝土的稳健性和均匀性,还要在数小时内保持混凝土的可泵送性;另一方面,要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
因此,研究团队在设计混凝土外加剂时,充分考虑与现场原材料的协同适应,并结合对施工环境变化进行调整,满足工程技术需求,为港珠澳大桥6.6公里沉管无裂缝作出贡献。
目前,我们团队的技术已开始用于海外工程,包括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印尼雅万高铁等重大工程。我们不断推动混凝土外加剂与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提升了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的国际竞争力。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数字化转型助力建筑材料发展
Q
记者:建筑材料领域发展趋势如何,面临哪些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建筑材料领域带来了哪些变革?
A
缪昌文: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Q
记者:在绿色低碳背景下,您认为建筑材料应该进行哪些科技创新以促进全行业的节能减排?
A
缪昌文: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Q
记者:混凝土开裂是影响建筑安全的“杀手”。在20世纪80年代,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什么阶段?您当时为何要从事这项研究,遇到过哪些挑战?
A
缪昌文: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促进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Q
记者:您曾在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企业工作多年,十几年前调入东南大学。您为何会作出这些职业选择?结合您的经历,您如何理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
A
缪昌文: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Q
记者:当前,为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我国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此您怎么看?
A
缪昌文:
致青年科技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要有思想、对事业忠诚,能干、肯干。
材料的研究涉及交通、建筑、水利水电设施等诸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青年科技人才要紧盯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凝练科研方向,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建造,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
青年科技人才要有家国情怀,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追求,还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奋斗。
——缪昌文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来源 |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