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艺术疗愈的实践之旅

艺术疗愈的启航

自2019年起,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便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旅程——探索艺术疗愈的力量。公教部邀请了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和学者,通过一系列心理学讲座,发现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极高。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带来了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的增加,这促使公教团队重点研究“美术馆中的艺术疗愈”,通过展览、讲座和互动工作坊,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认知和情绪释放的平台。自2023年起,南艺美术馆公教部进一步邀请国内外艺术疗愈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围绕“艺术疗愈”开展线上和线下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十余场,参与人数超过两万。

图片

南艺美术馆艺术疗愈项目的特色

沉浸式多感官体验

南艺美术馆公教部利用独特的空间布局和视觉资源,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艺术疗愈环境。这不仅包括视觉,还涉及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使参与者能全方位地感知艺术的氛围和情感。

图片

跨学科合作

南艺美术馆公教部的项目团队汇聚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心理学专家和艺术疗愈师,形成了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使艺术疗愈实践更加多元化。

图片

结合馆藏资源,活化文化资产

南艺美术馆公教部特别注重将馆藏资源活化,通过特定的艺术主题设计疗愈项目。例如,“非洲木雕”项目就结合了美术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设计了系列艺术疗愈活动。

图片

个性化和主题性设计

南艺美术馆公教部的艺术疗愈项目围绕特定的艺术主题进行设计,注重个性化的参与体验,调动参与者的创作欲望,激发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探索。

“非洲木雕”主题沉浸式艺术疗愈空间的展呈设计

南艺美术馆公教部挑选麻布作为展台和展柜的主要材质,以保护非洲木雕作品免受潮湿损害,同时营造温暖、稳重的氛围。在展陈设计中,注重确保每件作品的展示效果与安全性,提供触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多维感官体验。照明设计采用暖色调的点光源,突出“太阳神”灯光装置,增强空间的象征意义及艺术张力。空间布局上,十件非洲鼓环形排列在展厅中央,鼓声的回响成为展览的标志性元素。

图片

图片

“岁月凝眸”项目:戏剧疗愈与艺术创作的结合

“岁月凝眸”是一项融合戏剧疗愈与艺术创作的沉浸式工作坊,由泰国清迈大学的Kop老师与资深艺术疗愈师唐颖老师联合授课。这项为期四天的活动以非洲面具为媒介,旨在探索人性与神性的深刻联系,并促进参与者的心理整合与情感平衡。活动包括美术馆导览、肢体热身、Gibberish语言激发内在情感的释放、制作个性化的神性面具、即兴创作和团队合作,以及共同创作并演绎戏剧作品。

图片

图片

针对特殊人群实施的艺术疗愈活动

“在无声的世界中探索”是为特殊教育学院的听障学生们策划的戏剧疗愈活动。活动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特殊需求,特邀手语老师和英文翻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无障碍地参与。活动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肢体语言、触觉与视觉的结合,帮助听障学生与艺术建立起超越语言的对话。

图片

“愈见:城市漫行记”:群体性疗愈项目

“愈见:城市漫行记”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与多伦路社区合作推出的群体性艺术疗愈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摄影和城市探索的方式,促进社区老年群体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情感连接。项目教授老年人手机摄影的基础技巧,并在活动最后环节分享彼此的拍摄作品,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图片

图片

“医艺合治消化病”项目:艺术疗愈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微生态学科合作,通过设立“心腹之语——艺术表达工作坊”,将艺术疗愈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探索在医学治疗中整合艺术疗愈的可行性和潜力。项目为参与者创造了一个轻松且富有创意的艺术创作环境,旨在帮助患者释放负面情绪,并通过艺术活动传授情绪调节和心理恢复的策略。

图片

图片

艺术疗愈的跨学科未来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在艺术疗愈领域的探索,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也促进了艺术疗愈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的广泛应用。艺术疗愈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实践,其学术价值在于它融合了艺术、心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术,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社会意义上,艺术疗愈项目通过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未来,艺术疗愈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和人群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