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袁绍是渤海小吏口中被坑爹部下拖累的好老板吗?

等你点关注都等得长猫了


欢迎关注“历史寿司”

本公众号的主旨是写点儿想写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图片

微博名称:游戏寿司

微信公众号ID:gamesushi

微信号ID:hebeihang

知乎ID:寿司君   


图片
袁绍作为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袁绍是:”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於羽远矣!”
前些年亦有易中天老师点评袁绍:“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凶,胆子小,刻薄猜忌,人缘不好。这个人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
而近些年,对袁绍的评价发生了一些变化。
开始有渤海小吏等人为袁绍翻案,说袁绍运气差曹操运气好云云,如果你顺着他的逻辑思考,乍一看还挺有道理的。
袁绍是草包,还是渤海小吏口中被坑爹部下拖累的好老板?
不妨抛开渤海小吏所设定的思维链条,查阅更多史料,来探寻事件的真相。

不同职能·级别的标准
渤海小吏曾谈到“历史的归因”,说历史人物会被浓缩在一个事件上展示给后世,而官渡之战断送了袁绍一世英名。
他原话是这么说袁绍的:“睿智,勇敢,有气概,得人死力,望之即人主”,“这辈子就败了这么一战,就彻底臭大街了。
渤海小吏这话看起来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是混淆了不同职能·级别的评价标准。
有句话说得好:普通人不要因为关羽温酒斩华雄(《三国志》记载是孙坚斩的),就觉得自己能够战胜华雄,实际上大部分人连潘凤(虚构人物,败于华雄)都打不过。
袁绍作为能在汉末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一方霸主,成为反董卓联盟盟主、夺取冀州、击败公孙瓒,当然是远比普通人优秀的。
但是,想在乱世称霸,这又对其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袁绍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就连曹操在李世民口中也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同样是在职能·级别下的判断。不是说曹操不优秀,而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目的,需要更强的能力。
易中天也讲过袁绍的优点,但这和对袁绍的批评冲突吗?
不冲突,这是不同职能·级别的标准。
图片
用袁绍过去的成绩证明“陈寿易中天都错了”是明显的吹毛求疵。
从这个角度历史上大部分有名有姓的人物都很厉害,项羽和陈友谅也是一时人杰,就连崇祯还能斗倒魏忠贤呢,关键在于职能和级别。
所以对于袁绍的评价,还是把标准放到“三分天下”的这个高度去评判,而不是“汉末群雄”。同时,也要把袁绍作为“集团首脑”去评价,而不是军事主帅。
结论是:袁绍的确很优秀,但是没有达到曹操那个级别的优秀。

何谓独立思考?
为袁绍翻案的观点中,不乏认为袁绍“被部下坑了”之类的观点,这些观点犯了常见的“诉诸动机”之类的谬误。
比如对沮授田丰的批评,有指责其“有私兵”、“长他人志气”、“动摇军心”的观点。
然后观众纷纷留言:终于懂了,原来都怪沮授田丰。
怎么说呢?很明显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来看几种逻辑,各位判断是不是独立思考。
A、沮授田丰是投降主义!
纯结论,听取这种结论很明显是非独立思考。
B、袁绍计划攻打曹操,沮授、田丰劝谏说:“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沮授说:“盖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今举师向南,于义则违。”
田丰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就是投降主义!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合理?是不是觉得做出“沮授是投降主义”是不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出来的?
这是独立思考吗?这不是独立思考。
因为这里的论据和逻辑,都是别人给你提供的,你没有自己去寻找论据和验证逻辑的可靠性。
而你能从史书中找到不同的观点。

沮授田丰是投降主义吗
渤海小吏斥责沮授和田丰等人是投降主义,“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暴涨他人志气,还在战术层面上矮化自己的集团”。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不谈渤海小吏这种诛心论对不对,历史上有很多记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沮授田丰拔高曹操,未战先降?
事实是,田丰曾多次劝袁绍攻打曹操。
在《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中,由于曹操拒绝了袁绍迁都邺城的建议,田丰建议袁绍攻打曹操:“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令,响号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
绍不从。
《三国志·袁绍传》中曹操遭遇衣带诏事件,田丰劝袁绍袭击曹操: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
而《后汉书》则写道:五年,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
绍不从。
田丰过去曾两度建议袁绍攻打曹操,袁绍不同意。
等到曹操那边的麻烦都处理好了,袁绍又想打仗,田丰说现在时机不对,一群人骂田丰投降主义……
这算投降主义吗?
图片
渤海小吏写道:“袁绍的这个决策绝对没问题,此时是你方的股票最高点,曹操方现金流最贫乏的时候,必须跟丫打!还得是不死不休的打!
真相是:曹操早已度过了己方现金流最贫乏的时候,扎稳了脚跟。
那曹操最贫乏的时候为啥没打?袁绍不同意。
战机稍纵即逝,袁绍错过了又想打,能怪田丰?
你顺着渤海小吏给你喂的史料会觉得:现在曹操最弱,要打。
而你自己去查阅更多史料会发现:曹操刚逢迎献帝和衣带诏事件讨伐刘备才是他弱势的时候,等到内部问题和后方问题解决,已经不好打了。
这让我想起敌人渡河未完不打、布阵未稳不打的宋襄公,袁绍质问田丰为啥以前能打现在不能打,他怎么不问问宋襄公?

消耗派VS速战派
前面提到,渤海小吏所说的“曹操最贫乏之时”,其实是曹操已经解决了内部(衣带诏)和后方(刘备)两大问题之时,已经阶段性站稳脚跟。
这是“曹操最贫乏之时”吗?当然不是。
面对这个现实,田丰从过去的“旧速战派”,转变为和沮授一样“消耗派”,开始与“新速战派”郭图、审配出现了分歧。
虽然“速战”听起来有种摧枯拉朽的霸气,“消耗”看起来是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但实际上要根据局势审时度势做出选择,而不是把“消耗”理解为“认怂”。
三国历史和后世都有许多用消耗夺取最终胜利的记录,例如羊祜步步为营的运营,以及李世民“坚壁不战”策略。
贾诩劝谏曹操不要攻打孙吴,也可看做一种消耗策略,只不过曹操没听。
从历史可以看出,“消耗战”并没有问题,而渤海小吏则用“诛心论”解读沮授田丰等人的判断。

你吃了两碗粉
面对“消耗派”与“新速战派”的分歧,渤海小吏开始“诉诸动机”,他认为:“沮授认为我这几年根子很硬了,手里有队伍,而且我背后是一大票势力,所以我的决策就必须得被选择。
最关键的这是我“广平派”对你“颍川派”和“魏郡派”的意识形态之战,打曹操这么一个大蛋糕,要是听了他们的将来分红时我怎么能有话语权!
所以为了达到我的目的我甚至可以扣帽子玩,管你整个集团是否会军心动摇不动摇,最好被动摇,然后按我的方案来,以我为主导去将来分红曹操的遗产。
这就是彻底的诛心论了,说白了就是指责沮授“给了一碗的钱,吃了两碗粉”。
图片
实际上,而沮授在行动上表现出“只有一碗”。
图片
史书上轻描淡写记载了袁绍听郭图建议,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
写得很随意,所以很多人也觉得没什么。
可如果军权如此随意,“杯酒释兵权”也不会成为一段美谈。
反倒是沮授如此轻易地交出自己的队伍,能证明其并不是像渤海小吏和郭图所说“手里有队伍”和“背后有势力”。
后面沮授的更多行为更证明其绝无二心,由于太多,这里只选其二: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最后沮授被曹操俘虏,坚决不降,计划逃跑被杀。《献帝传》: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手里有队伍”和“背后有势力”的沮授,怎么家人还都在袁绍手里呢?渤海小吏指责沮授“有恃无恐”,全家人都在袁绍手里怎么有恃无恐?
反倒是郭图建议袁谭和曹操结盟窝里斗,到底谁才是那个“手里有队伍”和“背后有势力”的人呢?是郭图还是沮授?
郭图说谭曰:"今将军国小兵少,粮匮势弱,显甫之来,久则不敌。愚以为可呼曹公来击显甫。曹公至,必先攻邺,显甫还救。将军引兵而西,自邺以北皆可虏得。若显甫军破,其兵奔亡,又可敛取以拒曹公。曹公远侨而来,粮饷不继,必自逃去。比此之际,赵国以北皆我之有,亦足与曹公为对矣。不然,不谐。"
渤海小吏给你喂到嘴边的这段添油加醋的史料,会让你觉得沮授“有异心”,多看一些就知道真相并非如此。

问题在统一意见吗?
渤海小吏在指责沮授“动摇军心”时,还拉上了曹操作为正面案例。
渤海小吏说:甭管诸将都觉的该求和,不能打,但只要曹操作为谯县总代表,荀彧作为颍川总代表,两位大佬确定方向后,所有人就都拧成一股绳的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因为,我们是荣辱与共的自己人,大哥都发话了,小弟们当然要听,最后肯定给咱们分红的,不会亏待咱们的。
你的眼光能有大哥好吗?大哥说打肯定有大哥的道理,反正最后大伙分钱时都有份。
听起来好像成败的关键在于“要不要拧成一股绳”。
恕我直言,渤海小吏这话才是以结果倒推原因,先射箭后画靶。
因为曹操也遭遇过类似的“消耗派”VS“速战派”局面,就是赤壁之战。
图片
《三国志·贾诩传》记录了贾诩劝曹操不要攻打孙吴的谏言,不过说的很委婉: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而程昱在《三国志·程昱》中也有一条相关记载。刘备投靠孙权前,很多人认为孙权必杀刘备,但是程昱预料了孙刘必将联盟:“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
至于荀攸,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言论。但是长期跟随曹操的荀攸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有一种可能就是荀攸不赞同攻打孙吴,所以曹操才没带在身边。
按照渤海小吏的逻辑,在打不打孙吴这个事儿上,大老板都发话了,贾诩怎么有不同意见?
程昱说“权有谋,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万人敌”,怎么长他人志气?
荀攸怎么不跟随曹公出战,有想法?对曹公不满意?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取了荆州纳了水军,刘备则南逃孙吴,是不是也是一种“股票最高点”VS“现金流最贫乏”的对比?
图片
曹操在赤壁之战上犯了和袁绍一样的错误,不同的点在于曹操兵败后没有砍贾诩,也抗住了赤壁之战后一波又一波的叛乱,这是他比袁绍强的地方。
至于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挺有梗的。
郭嘉这人最大的三个优点是:有帮助老板做事的能力,以老板喜欢的说辞,完成最符合老板利益的任务。
这非常难得,你可以想象一个人情商智商双高,还没有私心一心为你好,太难得了。
沮授和田丰都是缺了第二项优点,郭图则是专精第二项优点
曹操叹郭嘉,也是因为在那个一片大好的局势下,估计也只有郭嘉能拉得住曹老板不上头。
有人埋怨沮授田丰不会说话,要是像郭嘉那样嘴甜,袁绍不至于兵败。
但史实是,郭嘉从袁绍那里跑了,投奔曹操,可能在郭嘉眼里,面对袁绍即使有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也很难有效果罢。

曹操是运气好吗?
渤海小吏点评曹操时说:“这个关键节点,历史开始展现他的随机性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渤海小吏说曹操运气好,因为袁绍打曹操时,其他人都不跟着打。
啊?这事儿一句“运气好”就能解释了?
我们捋捋当时的情况。
  • 张绣
先是贾诩建议张绣拒绝袁绍: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至于理由,贾诩说:“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衆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衆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理由中有一个点,建议大家牢记,后面还要提,就是“奉天子以令天下”。
  • 张羡
袁绍游说刘表打曹操,刘表手下长沙太守张羡拖住了刘表。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
渤海小吏说:“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对手搞的手忙脚乱的,这是非常合理的出招,只是曹操赶上了世所罕见的好运气。
实际上,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这是曾经被袁绍所轻视的,也是被曹操牢牢抓在手中的汉献帝在发挥着作用。

袁家与汉家
曹操和袁绍阵营都有谋士提出“逢迎天子”的战略。
曹操听从了,袁绍没听,由此两人的路线发生了变化。
这么说,也许有人觉得把汉献帝说得太重要了,在那个乱世,汉献帝这个傀儡能有什么用?
们换个角度来思考下列问题:
  1. 天下士人得了袁家的恩,这恩不是来源于大汉?
  2. 很多人夸袁家四世三公,那我问你,乱世的四世三公能有什么用?
  3. 袁家四世三公,为什么是袁绍来继承袁家的政治遗产?为什么不是袁逢嫡子袁术?
  4. 他怎么能成为反董卓联盟的盟主?
上面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就能发现你不可能既支持“逢迎天子没用”,同时又认为“袁绍四世三公地位高”。
一言以蔽之,“四世三公袁家”其实是“大汉”的子品牌。只要大家认袁家“四世三公”这块牌子,自然也是认“大汉”这块牌子的。
而袁绍在反董卓时的言行,也彰显了其维护汉家天下的决心。
图片
大家之所以把袁绍推举为盟主,第一是因为袁家“四世三公”根正苗红,以及袁绍本人的拳拳爱汉心。
所以,袁绍的权力合法性,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大汉的,只是袁绍后来懂了歪心思,让曹操夺去了机会。

奉天子的利与弊
奉天子的好处,就是让军阀占据了道德高点。
一方面便于接纳人才,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军阀师出无名,减少敌人。
在与袁绍的交战中,曹操充分享受了奉天子带来的好处。
也有人说,袁绍反对董卓所拥立的献帝,曾密谋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及献帝不好控制等原因,不适合奉天子。
这话有道理,其实献帝不好控制这点,遭遇衣带诏事件的曹操深有体会。
但奉天子这个事情,重要的一个点在于“不能让别人迎立天子来限制我”,袁绍攻打孔融就被认为是防止孔融迎立天子来控制自己。
袁绍没有料到的是,本应该是自己小弟的曹操,自行迎立天子来控制自己,反客为主。
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袁绍的一大失误。
这件事甚至可能干扰到了袁绍后续的判断,现在看袁绍整沮授非常弱智,但要是想到以前曹操的位置跟沮授有相似之处,就豁然开朗了。
我们现在看沮授是袁绍头号忠臣,但在袁绍眼中,沮授可能是“第二个曹操”。

结语
因时间和篇幅有限,对于袁绍等历史人物的品评可能不够全面,也可能有疏漏之处,有兴趣可以一起讨论。
例如袁绍在对公孙瓒作战时的神勇,一度被拿来作为袁绍的功绩。实际上袁绍在攻打公孙瓒时麹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界桥之战也被誉为袁绍版的以少胜多战役。
那麹义后来怎么样了?
被袁绍斩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已显示所有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