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充电,掩盖缺陷,OTA怎么成了车企遮羞布

来源:懂车(id:idongche),懂车更懂你!
作者:肖鱼;转载请带以上信息视为自动授权

十年前OTA的风评:汽车智能化时代的标志,买车只是服务的开始,边使用边升级,让汽车持续进化。

现如今OTA的风评:求求你们啦,不要再胡搞我的车了!

图片


最近某自主品牌深陷锁电风波,很多老车主发现系统版本更新之后,车子突然就萎了,充电功率严重受限,新车状态在官方快充站,充电功率能达到150千瓦以上,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维持在60千瓦左右,最低时甚至只有30千瓦。与此同时,车辆的动力似乎也不如从前,哪怕地板油都不能全力输出,还出现了续航下降、电量显示不准等问题。于是乎,大家开始合理怀疑,车企是用OTA来限制性能,以保持电池的稳定,从而掩盖制造缺陷。

图片


涉事车企虽然没有公开承认这一行为,也未大规模召回,但他们向老车主开展了所谓的“冬季关爱行动”,对一部分车辆展开检测,如果存在电池健康度异常,就免费更换电池包。根据的车主在网上的反馈,进行维修之后,车辆的电量和续航都得到了恢复,但充电功率仍然受限,工程师承诺到明年春季,大规模更换工作完成之后,再度进行OTA解锁充电功率。

图片  
总结一下,这就是一场典型的OTA作恶案例,车企试图通过远程升级程序来掩盖产品缺陷,事情败露后,才扭扭捏捏提供售后,车主要是不闹,车企又悄咪咪省了十几亿。

这样的例子,我们还能举出很多。2021年7月,一辆丰田IA5在众目睽睽下自燃,随后厂商迅速实施了OTA升级,大量车主报告OTA后出现充电速度下降、动力衰减、续航缩水的问题。2022年春节,威马车主集体发现车辆突然续航变短,最大充电容量也降低了,冬季续航仅剩160到180公里,最后还是少数爱熬夜的车主解开了谜底,原来威马在凌晨悄悄对车辆OTA,锁了电量。

图片  
而锁电背后,是电池本身质量不过关,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严重的衰竭,为了避免在质保期内出现故障然后被索赔,也为了防止电池热失控,通过程序来限制充放电,对车企来说是0成本的解决方案。
  
这种手段,还不仅仅用在电池包的问题上,当年欧洲媒体曾经测出特斯拉Model3刹车距离超长,远高过平均水平,不够安全,特斯拉一个OTA直接将刹车距离缩短整整6米;还有国内震惊整个汽车圈的“油箱门”,涉事企业也是通过OTA让车辆定期启动引擎,悄悄烧掉蒸发的燃油。

在汽车进入智能网联时代之初,大家都是期待着这个功能把硬件性能发挥到极致,做到常用常新,不断带来体验优化。其结果是,滥用OTA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车企们集体打着OTA的名头,堂而皇之地将半成品卖给用户,然后在PPT上画大饼,以前开发一款车需要36到60个月的时间,如今业界常态是18到20个月,甚至有车企能12个月就造出一款全新车型,堪称离谱,这背后就有OTA的功劳。车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又通过OTA来掩盖,牺牲用户的利益,降低自己的售后成本,根据调研机构的测算,OTA升级每年可以为汽车行业节约350亿美元的召回费用。

图片    
早在2020年11月,市监总局就出台通知,规定所有汽车远程 OTA 升级需要进行备案,如果是有质量缺陷需要召回的,绝对不能靠着OTA偷偷解决,必须走原来的召回流程进行公示。

但新规推出3年多时间,似乎车企们的整活的胆子并没有因为这个备案要求而变小,普遍都在用OTA逃避召回。

业内人士猜测,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有关部门很难对OTA内容展开实质性的审查,备案只能事后追责。实质性审查需要一点点分析代码,车企本来就对自己的核心数据加密,而且系统经过多次迭代升级后,代码已经多如天上的星星,真正拆解并分析OTA的用途得花费大量时间,仅仅在今年上半年,74个品牌的350多款车型,就OTA推送合计290个版本,进行实质审查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会导致升级缓慢,被车企和消费者抱怨。

图片


另一个相对简便的方法就是跑仿真,就是把OTA的内容放入仿真模拟程序进行测试,速度会快一点。但现有的模拟程序主要针对自动驾驶领域,至于三电和数量众多的子系统,还不能替代真车进行模拟,而且车企们对此比较抵触,认为模拟中bug太多,不能完全反映出OTA的内容。

图片  
所以,备案真的就成了备案,如果不是事后败露,没人知道车企在OTA里面动了什么手脚,也没有人知道,自己的车子开始强制升级之后,会变成更好还是更坏。

任何新兴技术,都会经历一个野蛮生长的时期,OTA也不例外。但一年年过去,大家对于OTA作恶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在这个技术被彻底搞臭之前,还是抓紧时间做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