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雕》全景
雕塑作品《吴起镇会师》
雕塑作品《伟大远征》
【藏品的故事】
雕塑是在空间中建立的精神实体,并以其强大的力量和艺术感染力激励、鼓舞观者。以组雕形式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立碑、赓续红色文脉是我多年愿望,我希望不仅能通过艺术创作展现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而且也能培养青年艺术工作者,让他们自觉地为红色文化创作。自2021年始,我与20多位青年学员重走长征路,感怀于先辈坚苦卓绝的英雄气概,领悟其崇高的理想追求,将崇敬之情熔铸于创作中,终以16件雕塑,让那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形象,成为永恒的丰碑。
也是在2021年,中国美术馆《长征组雕》创作项目立项。起初,我们创作团队成员根据长征内容进行了构思,但想出来的绝大多数都是跨步、举旗、吹号等概念化造型,仿佛舞台上的动作。一个缺少精神生命体验的创作团队是做不出真实感人的作品的。因此,我们决定沿着红军走过的路,重温长征精神。带着对红军的崇敬之情,我们多次走进福建、贵州、四川等地区采风,同时走访当地民众,聆听他们口耳相传的故事。这种收集口述史的方式,让雕塑家们收获了诸多鲜活、生动、具有感染力的一手历史文献资料。听到这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们的思路打开,灵感火花被点燃,内心被深深打动,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充满真情。
譬如,在创作《强渡大渡河》时,我们对照现存实物和文献,发现强渡大渡河的船并非以往美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平头船,而是翘头船。这艘造型奇特的当地木船船身呈三角形,船头高高翘起。这种造型可以减小水流阻力,而且翘起来的船头既能方便船工倚靠,也能使他在回旋的激流中更好地掌握行船方向。正是在当地船工的舍命帮助下,17位红军战士分两批乘坐这艘翘头船,渡过湍急的大渡河,后经激烈战斗,勇士们成功控制了对岸渡口。雕塑作品《强渡大渡河》根据实际的翘头船来进行艺术加工,极具构图上的动势。
夹金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此山终年冰封,白雪皑皑,空气稀薄。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很多战士都牺牲了。一位战士在爬山时,突然发现雪地上露出一只手,手里握着一本党证和一枚银圆。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这枚银圆是他向党交出的最后党费,因担心身体被积雪埋没,所以他将右手高高举起,即使到了生命最后时刻,仍不忘作为党员该尽的义务。这个感人肺腑的历史细节,是我们在创作《爬雪山》时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
在创作《过草地》时,我们也得到了历史事件的启发。红军过的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夜间气温可降至零摄氏度。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一觉起来,往往就会看到草地上一些战士已经陷入长眠,其中甚至有跟自己背靠背休息的战友。红1军团有个班就是这样,几个人一组,相互倚靠着,怀里抱着枪坐在草地上,像熟睡一样,再也没有醒过来,俨然永远凝固的组雕。我们的作品就表现了这样的情景,场面深沉凝重,催人泪下。
这组雕塑首展于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大展,许多老战士都来参观。他们看到含泪惜别的乡亲形象,看到金沙江、大渡河的船工,感叹人民的力量;看到沉入湘江的红军,看到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们还在《十送红军》前唱起革命歌曲,感动着无数观展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而今,长征组雕在全国巡回展出,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用艺术的力量感召着人们弘扬革命精神,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作者:吴为山,系中国美术馆馆长)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