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元正在编织第二幅长卷竹编画《清明上河图》。
晨报讯(郭媛媛 记者 程玥) 12月14日上午,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高朋满座、游人如织,“荆公杯”——抚州工艺美术(非遗)作品展在这里开幕。此次共有165名工艺美术家(非遗)作品入选,其中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川篾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建元的多件作品。《悠远》《百美图》《曾巩作记》等,每件篾编作品都饱含着徐建元多年来的技艺积淀。
41载春秋,徐建元始终坚守在篾编的世界里,编织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画卷,展现出临川篾编的独特魅力。他用一双巧手,编织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执着。
深耕篾编技艺41年
走进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这家临川篾编小店,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手工竹编工艺品,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竹香。货架上装饰着粗细不一、颜色各异的竹丝,仿佛在讲述每一件竹编工艺品的诞生故事;墙上一张张泛黄的证书照片,记录着徐建元篾编生涯的点滴。
徐建元至今深耕篾编技艺41年了。他16岁就开始和竹编打交道。“那时候村子里很多篾匠,都靠编竹席、箩筐等日用品谋生。”徐建元回忆道。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篾编技艺的独到领悟,徐建元成了篾匠中的行家里手。别人能编的,他编得比别人更好;别人不能编的“福”字、“囍”字等复杂图案,他也能够通过钻研编出来。
徐建元善于运用临川篾编特色技艺“雨点编织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创新和优化。他自创了近40道工序来制作“薄如蝉翼、细若发丝”的篾条,用1寸宽的竹片就能破出40根以上的细篾。同时,他改进编织手法,让图案更细致清晰,作品典雅古朴,颇具水墨之风。
勇为人先开辟篾编新领域
入行早期,徐建元主要以编织销售篾编日用品为生。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不少篾匠纷纷转行的状况,徐建元坚守篾编初心。他跳出编织日用品的传统模式,将篾编技艺创新应用在艺术品编织上。“画家能用笔画出来,我也能用竹丝编出来!”徐建元将中国传统名画元素融入篾编创作中,不少作品被艺术馆和收藏家采购。
“我正在编第二幅竹编画《清明上河图》,这次篇幅更大,画面更精细。”徐建元介绍道。今年5月,他创作的第一幅竹编画《清明上河图》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永久收藏并入选精品版本展,这也是我省唯一一件入藏的非遗竹编画长卷工艺品。
据徐建元介绍,编织竹编画《清明上河图》时,他每天花8小时创作。靠着惊人的毅力,耗时近三年,一幅长20.13米、宽1.1米,耗费150多根竹子、由1.6万多根篾丝构成的非遗竹编画《清明上河图》,在徐建元的手中诞生了。
此后,徐建元陆续创作了《八骏图》《兰亭序》《临川四梦》《八十七神仙卷》等竹编作品,收获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传播中期盼传承
为更好地将传统篾编与当代生活相融合,让篾编制品走向时尚、走进年轻人,徐建元创作了多款竹编时尚女包,让篾编工艺品“潮”了起来。
近年来,徐建元身体力行参与篾编技艺的推广与传播中。他和已被认定为临川篾编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儿子徐志俊走进抚州市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竹编培训班活动。
徐建元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临川篾编。“像临川篾编一样,中华民族众多传统技艺都有着深厚的价值,值得被一代又一代好好地传承下去。”徐建元说道。
编辑:王小美
校对:朱翔
复审:何凡
审签:杨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