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党委:拨动“六度”和弦 奏响高校基层党建的“贵大旋律”

贵州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根本目的,以党建引领思政育人为路径,以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为关键,进一步激发基层党建创新活力。学校实现教育部全国党建“双创”培育单位校、院、支部三级党组织全覆盖和国家级党建“双创”、“双带头人”工作室、研究生“双百”、“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四个项目七种类型全覆盖,奏响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的“贵大旋律”。

一、拨动“高度”之弦,强化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

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保障。制定《贵州大学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闭环管理实施办法》,研究部署落实举措、建立台账清单、加强督查督办,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稳步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具体负责,班子团结协作、紧密配合、运行规范的办学治校工作格局,不断增强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政治领导力,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得到全面落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创新打造“五思三进·贵在行动”,实施“五个一”工程。第一时间启动部署党纪学习教育,“一盘棋”抓好谋划部署,“一体化”推进任务落实,“一把手”当好模范表率,“一揽子”抓好双促双融,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二、拨动“精度”之弦,建立严密完备的组织体系

实施“堡垒晋级”行动。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规范、活动经常、档案齐备、作用突出的标准,建立起“规范化党支部”“示范性党支部”“样板党支部”晋位升级机制,遴选三批校级“样板党支部”39个,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4个。实施“头雁引领”行动。以“党组织书记、组织员、党务工作者”三支队伍为重点,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成功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敢于担当、作用突出的“头雁”党务骨干队伍,获评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及“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3个。实施“细胞强健”行动。以教工党员“立德树人”、学生党员“立志成才”为主题,开展“育人先锋”“服务先锋”“成才先锋”先锋工程,引导师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生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荣誉称号。

三、拨动“力度”之弦,压实上下联动的责任链条

注重系统谋划。聚焦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学校党委专题研究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各级党组织准确把握重点任务,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完备责任体系。对标上级要求,分类拟定基层党委、处级单位党支部、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四套考核指标,构建起职责清晰、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强化聚力协同。通过“基层党组织主建+党务团队辅建+职能部门协建”工作模式,实施“责任制推进、清单式落实”,梳理形成基层党建、党组织责任清单、党务团队服务清单、职能部门协调清单,协同推动基层党建从“单调乏味、重形轻效”向“生动活泼、有形有效”转变。

四、拨动“亮度”之弦,打造“专、红、新、尖”的贵大品牌

聚焦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样板党支部开展“扬帆、筑巢、青苗、星火”等特色行动,打造“军民科”融合党建品牌。突出“红色”主色调,样板党支部打造“寻红色地标、寻红色遗产、寻红色村庄”的“红映建规·三寻三做学党史”特色党建品牌。探索支部建在研究所党建新模式,搭建“金牌”骨干体系,紧扣育人、学术、服务、成才四个维度,成功打造出富有青春活力和创新开拓精神的新型师生联合党支部。紧盯“绿色防控”尖端技术,党支部开展“茶园共话”,在“茶山上党课”,构建“校园+茶园”“工匠+爱农”“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党建—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五、拨动“深度”之弦,注重多点融合的纵向延伸

党建+人才高地建设。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暖心留才的“五心”模式,积极营造“近悦远来”人才新生态,近三年引培国家级人才54人,现有总量突破80人,占全省高校70%以上。党建+服务地方经济。主动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发展大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博士村长”累计500余支队伍1.6万余人次服务贵州省46个县(市、区),累计创收30亿元。党建+综合实力提升。学校顺利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植物保护成功入榜A类学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金奖7项,居全国前十,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六、拨动“温度”之弦,办好解忧暖心的民生实事

完善党内帮扶长效机制。以党内激励关怀为基本手段,开展谈心谈话、重温入党誓词、过好“政治生日”,主动跟踪服务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贫困党员,将党的关怀认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畅通意见表达渠道。设立“书记校长信箱”,了解收集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拓展师生员工意愿反馈途径。精准聚焦师生诉求。创新举办“书记校长与我面对面”座谈会,到基层一线、到矛盾最集中的现场了解实情、解决问题,实现回应师生快速化、便捷化。(贵州大学党委)

作者:贵州大学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