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可能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但家长需注意,并非所有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的表现都是ADHD导致的。
02ADH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是最相关的,电子产品可能只是次要影响因素。
03确诊ADHD后,父母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药方,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交习惯。
04尽管ADHD孩子在学习上可能遇到困难,但通过药物干预和正确的学习策略,他们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05最后,家长需要关注ADHD孩子的优点,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关爱,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文编辑:小陈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的小脾气似乎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能捕捉到。网上流传的多动症症状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以对号入座的部分。部分家长会焦虑,我家孩子容易分心、不服管教、淘气任性,ta是不是多动症?要不要去医院诊疗?怎么引导ta听话、好好学习?
本期腾讯育儿《童心结》节目将走进“多动症”,深入探讨它的分类、背后的心理和社会成因,并为家长和教育者带来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
本期嘉宾:
方玲丨圆桌主持人,中国心理学会科普讲师
钟乐|卓正医疗发育行为儿科医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儿科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育行为儿科博士后
彭雁|北京和睦家医院睦和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大A|“大A牵小A”家长社群品牌创始人
01
了解“多动症”:孩子是否患有ADHD,要多方面判断
随着孩子小学入学、进入群体生活,一些家长可能会发现自己孩子似乎和同龄人格格不入。他们可能上蹿下跳、爱插话、丢三落四、注意力难以集中、爱拖延等。
最近在网上也有“多动症”的自测,最常用的是SNAP-IV量表。量表中所描述的孩子上蹿下跳、粗心大意的问题很容易让家长把孩子对号入座,从而各种担忧、焦虑接踵而至。
钟乐医生表示,量表本身具有科学性,但很容易被家长误用,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有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的表现,这些表现需要和同龄人相比较很明显,并且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才成为问题。如果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期待过高或者过低,会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并且孩子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动,也不一定就是ADHD导致的,例如如果孩子很聪明,上课内容对于他来说太简单无聊,他也会走神做小动作;同样,如果孩子有语言障碍,上课内容听不懂,也会走神做小动作。
如果家长感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好动,可以去寻求专业的帮助,例如看发育行为儿科或者儿童精神心理科。
那么,从医学上看,“多动症”是什么呢?“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俗称。这个俗称很容易引起家长们的误解,似乎ADHD就意味着多动。它实际上包括三类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和注意力既不集中又好动的混合型。并不是所有的ADHD的孩子都会好动的,特别是女孩子。
ADHD在全世界的发病率都很高,达到了7.2%。在我国小规模的调查中,有4.31%~5.83%的学龄儿童罹患该种疾病。这意味着,一个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至少2位孩子患有ADHD。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一比例可能会更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ADHD,为患病的孩子们发声。
02
ADHD的发病机制:电子产品不是注意力缺陷的“导火索”
ADHD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注意力下降就会患上ADHD吗?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的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和网络上的冗杂信息有关。有研究显示,短视频会驯化我们的大脑,信息流似乎让我们比以前更难专注。
我们这代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碎片信息。有人发现,好像现在这代孩子比以往更容易溜号,而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是ADHD的信号。不少家长开始焦虑,处于信息洪流中,孩子们是否比以前更容易得ADHD?
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电子产品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并不会让一个没有ADHD的人患病。
ADHD的发病机制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最相关的因素就是遗传。大脑内的儿茶酚胺递质系统像是一位快递员,它若因遗传出了问题,就像快递员少了或者效率低了,就会影响大脑的信息交流,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控制多动冲动的能力。而短视频等环境因素仅可能是次要影响因素,并且还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ADHD虽然不是电子产品引起的,但是ADHD的孩子更难管理自己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彭雁医生表示,在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如何引导孩子管理电子产品。彭雁医生建议,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少使用电子产品。此外,家长可以多和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或者多做一些社交游戏,包括桌游等。在互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陪伴是最好的药方。
03
确诊ADHD后,父母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最好的药方
确诊ADHD后,若孩子一直没有得到干预,则会带来其他问题,例如社交。
患有ADHD的孩子们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ADHD孩子们想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但又不知道如何社交。ADHD孩子们或许会用攻击行为来试图引起同伴们的注意力,但结果却反其道而行之,导致他们在学校被排斥。
孩子在学校产生不良情绪,可能会失去学习动力。若此时老师、家长再批评孩子,就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日积月累,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因此,父母需要抓住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交习惯。父母应及时给予孩子正反馈,帮孩子建立情绪的正向循环。大A老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例子,她患有ADHD,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给予她支持和鼓励,在正反馈中,她培养了良好的心态,这也鼓励她在学业和事业中得到长足发展。
同时,如方玲老师所说,除了内核稳定的家长外,也需要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和家长一起,左手牵右手,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钟乐医生建议,若孩子确诊ADHD,可以采用科学用药和社会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用药会产生副作用。但长远来看,孩子不用药、不治疗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往往大过药品的副作用。家长要均衡利弊做出最适合孩子的选择,不要一听说药物有副作用就排斥用药。
孩子确诊ADHD后,就可以遵循医嘱,使用诸如“哌甲酯”等药物了。ADHD孩子使用这种药品,并不能根治ADHD,但是能够减少症状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就像近视小孩戴眼镜一样。孩子视觉没有问题,但看不清楚,戴上眼镜并不会治疗近视眼,但是可以帮助孩子让近视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ADHD孩子也是一样,孩子智力没有问题,但没法集中注意力,就会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此时,药物就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发挥自己原本的学习能力。
有些家长表示,孩子停药后,就会恢复成原来淘气的样子,也正是这个原因。因此,若想帮助孩子克服ADHD带来的困难,需要父母在教育上下功夫,帮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彭雁医生提到,ADHD孩子教养的关键期在12岁之前。她建议,父母在孩子养育上要站在一起,共同参与心理咨询,调整教养策略。只有父母达成一致,在孩子幼时就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才能帮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04
ADHD孩子并不是“学困生”,破局点在于培养学习技能
ADHD 儿童常表现出学习困难,原因在于他们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近期,各大医院纷纷设立 “学习困难门诊”,部分孩子正是在此被确诊患有 ADHD。
这并不意味着患有 ADHD 的孩子注定会成为 “学困生”。在临床上可以发现,许多 ADHD 患儿在智商测试正常,然而由于专注力不足,其智商水平没能在学习上充分展现。
对此,家长可以考虑从以下两种方式来帮助孩子。
首先,父母可以考虑使用药物干预。对于一些ADHD孩子,医生会给出用药建议,这些药品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但需要注意,药物并非百分百对孩子有效,并且调整到最合适的剂量需要一段时间。若父母选择用药,需要勤与医生沟通,评估药品效果。
其次,父母可以对症下药,在学习策略上给予孩子帮助。
一方面,ADHD的孩子可能“启动困难”,难以着手开始做一件新的事情。父母可以把任务可视化。例如,可以准备一个沙漏,告诉孩子沙子漏完就去写作业。明确的、可视化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ADHD的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父母可以将大任务拆分成许多小任务,并结合番茄钟学习法,根据自己孩子的专注时间调整学习安排。
有部分的ADHD合并有特定技能学习障碍,例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这就需要父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备足耐心,对症下药。例如,孩子空间感知能力弱,表现为数学困难,父母就可以通过带孩子摆教具、折纸或打乒乓球等方式锻炼空间感。
05
为ADHD孩子赋能,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其实,父母不必过分焦虑。有很多患有ADHD的公众人物,例如罗永浩和菲尔普斯等,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部分患有ADHD的孩子在长大后会与常人无异,另一部分孩子在长大后会仍有症状,但并不会过分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在学龄段,对注意力要求较高,并且孩子处在成长期,所以患有ADHD的儿童似乎问题更严重。
在孩子未来的择业上,孩子可以扬长避短,选择一些比较活跃的工作,例如主持人、记者、销售、市场等。但正如大A老师所说,无论孩子未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需要父母“借助知识和经验,用爱浇灌孩子成长”。那么具体而言,家长该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ADHD的孩子很容易让父母头疼。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但这是他们没办法控制的。孩子们也想学习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但他们自己做不到,本身就很痛苦。父母不能在孩子伤口上撒盐,要理解孩子、接受孩子做不到,多对孩子宽容一些。
其次,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父母可以多和孩子沟通,知晓孩子的喜好、走进孩子的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搭建孩子与父母之间稳固的情感桥梁,让孩子在自我效能感中走向明天。
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要看到孩子独特的地方。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唯一。彭雁医生说,父母要“先接纳自己,再去接纳孩子”。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身上黯淡的地方,要多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表扬孩子、理解孩子。
在心理咨询上有句常说的话,“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对于患有 ADHD 的孩子们而言,他们格外需要来自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包容,需要被给予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和蜕变。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孩子,让他们在爱中成长,终有一天,他们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