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民和他的德国朋友
今年57岁的吴福民是泾川县党原镇高崖村人,他家有兄弟姐妹8人,以前生活异常艰难。20世纪90年代初,他离开老家,带着亲朋凑的三四百元孤身一人来到北京闯荡。他凭借着大西北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和坚定的决心与勇气,在餐饮界摸爬滚打,不仅在竞争激烈的首都站稳了脚跟,而且注册成立了“北京西北牛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承包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食堂。由于他诚信经营,饭菜质优价廉,公司效益非常可观。
与此同时,2001年,在德国商界颇有影响的玛莉莲夫妇,不远万里从德国奔赴他们心驰神往的中国。初来乍到,他们便被这个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处处涌动着的商机深深地吸引和折服。这片神奇的土地仿佛拥有着一种无形的魔力,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去融入、去发掘更多的可能。尤其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拉面。那一根根粗细均匀、爽滑劲道的面条,在滚烫的热水中翻滚,捞出后盛入精心调制的汤汁中,再配上鲜嫩的葱花、喷香的肉酱,光是那扑鼻的香气就足以让人陶醉。夫妇俩目不转睛地盯着师傅熟练的拉面技艺,心中充满了对这独特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魅力的惊叹与折服。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品尝这源自东方的美味,每一口都仿佛是在诉说着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按玛莉莲的说法:不管工作有多累,一碗拉面总能消除所有紧张。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对拉面已经难以割舍的玛莉莲突然心生忧虑:哪天搬回欧洲了怎么办呢?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她得学会自己做这种美味的食物。机缘巧合下,她认识了在大学里做拉面师傅的吴福民,并向他请教拉面技艺。之后每周六,吴福民定期到两个德国人的家里教她和她的朋友们。在厨房里,她不断提问,他手把手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解。在学术和经商方面颇有天赋的玛莉莲却在做拉面上显得异常笨拙。她很快发现,若想掌握抻面技巧,她得每天练习至少四个小时,坚持一年才能勉强达到入门水平。很快,她就决定停止练习,专注地“吃”了。也是从那时起,憨厚朴实的吴师傅成了她真正的朋友,成了他们家所有的聚会和晚餐上最受欢迎的大厨。
从最初的礼貌寒暄,到逐渐深入的交流,他们发现彼此在诸多领域有着共鸣和互补。无论是对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事业的追求,他们的观点总能相互碰撞出美好的火花。
玛莉莲曾感慨地说:我简直不敢想象在没有他的时候怎么请客人来吃晚餐了。
在北京居住了十年后,2012年,玛莉莲决定在柏林安置第二个家。同中国的乔迁宴一样,他们的新家也需要一场暖房宴,在她的邀请下,吴福民远赴德国帮她准备饭菜,在柏林的公寓里,他再一次成了当晚的“明星”,随后,玛莉莲带着吴福民在德国的许多城市都办了聚会或是受邀参加活动。
2016年玛莉莲再次组织了另一场暖房聚会。这一次,她热情邀请吴福民携爱人王彩琴一同前来。他们还一起去了瑞士,在奥地利的布雷根茨欣赏了露天歌剧,在德国慕尼黑喝了很多巴伐利亚啤酒。
有一次在玛莉莲北京家里的晚餐聚会上,吴福民随口提起他是在一个小乡村土窑洞里长大的,玛莉莲惊愕不已,她感到非常好奇,想弄清那是哪儿,是什么样。后来她一直计划去吴师傅的家乡一探究竟。
契机如约而至。2017年初夏,偏僻的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党原镇高崖村爆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福民领回了一个大鼻子深眼窝的外国洋女人。在这里,玛丽莲看到农民们都搬出了土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屋,好多人还住上了小洋楼,她感到很震撼。玛丽莲迈着有些迟疑的步伐,走进其中一户人家的小洋楼。一进门,宽敞的客厅、精致的装修让她目不暇接。从明亮的落地窗望出去,是整齐规划的庭院和绿意盎然的花园。玛莉莲后来在回忆中感叹道:大西北的农村之旅,是我人生一次非常特别的、真正难忘的旅行,在那里,我见到了在山沟沟曾经住过人的土窑洞,又见到了一栋栋小洋楼,中国农村的变化如此巨大,这背后是中国政府对于农村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大力的支持,是无数人的努力与智慧。
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国度,心中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成就充满了敬意和赞叹。她说,自己受到了吴师傅和他的家人无比友好真诚的欢迎款待,展现的热情好客超出她的想象,她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时光流转,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频繁的交往中,在这充满温情与美味的交流中,这段跨越国界的友谊愈发深厚而珍贵。
2022年,在柏林历史悠久的赛艇俱乐部参加庆祝活动的150多名贵宾中,很多人都在北京或在之前的聚会上认识了吴福明,他们急切地询问吴师傅在哪儿,他什么时候再来德国。这让玛莉莲很有面子,她激动地说;“会来的,他一定会来的!”
最近他俩又商定了2025年的两场聚会活动——四、五月份玛莉莲再次前来大西北,游览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山、田家沟,并圆她攀登崆峒山的梦想;八月份吴福民携爱人赴柏林参加玛莉莲公司二十周年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