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这座明清皇家庙坛——社稷坛被辟为北京第一座城市公园,从此拉开了近现代公园建设的序幕。这是一座充满传奇意味的公园,与紫禁城一墙之隔,2024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的第110年。
《长安街》与中山公园有着不解的情缘。该书的新书发布会,就是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社举办的。
来今雨轩茶社外 拍摄/顾问
《长安街》让您了解长安街两侧建筑的历史,可知晓中国如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长安街:四维解码“神州第一街”》
长安街知事 编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全书共八章:名动天下的长安街、纵贯时空的长安街、见证盛事的长安街、人民的长安街、开放的长安街、立体的长安街、厚重的长安街、生态的长安街。书稿中配备了大量的照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全面地介绍了长安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建筑、生态等各个方面。
本书由长安街知事编著,单霁翔作序,舒乃仁题字,集结北京日报社图库70余年典藏照片。内置北京市测绘院编制的长安街高清地图,细节丰富、惊喜多多,就是放在书架上,也是“颜值担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书写长安街,梳理有关长安街的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不仅是在回望过去,更是在展望未来——“神州第一街”和一栋栋沿街建筑,释放的历史与现实信息,昭示着我们在新时代如何砥砺前行。
精彩导读 先睹为快
在中山公园110岁生日之际,借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契机,中山公园腾退拆除了社稷坛内部分非文物建筑,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休憩空间。有着 600年历史的社稷坛,2024年7月27日正式拥有了“世界遗产”身份,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历史机缘 时代需求
从繁华的长安街步入中山公园,似乎蓦地闯入了一个清幽之地。庙坛、古树、水塘、叠石、花房,无不透着大气和雅致。
盖建中是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多个年头,他佩戴的工牌序号却排到了好几百号之后。“我原本是96号。”他解释道,前不久去拜访朱启钤先生唯一在世的曾孙,对方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留一枚工牌做纪念,于是便将陪伴自己多年的工牌摘下赠给了老先生。
在中国近代史上,朱启钤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民国初年,他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对北京城展开一系列的改造工程。中山公园的开放是他一手推动的,公园的营建也成为他一生的牵系。
朱启钤曾游历欧美,思想开放,见识过作为公共空间的现代公园。1913年前后,他前往社稷坛踏勘时见到森森古树、恢宏殿宇,却因荒废多年而污秽不堪,遂萌生了将其辟为公园的想法。很快,名流们在报章上就此事达成一致,并得到了政府的赞同。
《长安街》新书发布会现场,小编有幸与朱启钤曾孙朱延琦先生合影
1914年10月10日,在对社稷坛进行了简单的除草、清洁后便开放了,那时称为中央公园,头一天就迎来了上万人。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来衡量,一张门票大约能买六七个鸡蛋。
民国时的普通人家大多日子艰难,鸡蛋是偶尔给老幼改善伙食的,用这些钱来逛公园自然是一件略显奢侈的事。即便如此,皇家园林的开放仍令市民感到欣喜万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老百姓借此感受到了现代国家的自由平等。
中央公园边开放、边营建。1915年之后,陆续增葺了不少山水、亭榭和花木。哪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造景营园理念也堪称先进。比如在文物保护方面,社稷坛作为公园开放其实是“开放式保护”的实践,所有工程一律要报市政工所,并遵循“依坛造景”的理念。
1915年5月,朱会长与治副会长、孟副主席、董董事来园视务后在西檀门外土山旁合影。(自左起:董翔周董事、孟玉双副主席、治虑清副会长、朱桂辛会长)供图/中山公园
也就是在外坛引水叠山、构筑亭榭,建设了梅园、桃园等开放式小园林;在内坛不做大的营建,保留建筑和祭祀氛围,只是新栽了些牡丹、芍药。百余年来,“依坛造景”是公园一以贯之的理念。
中央公园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也很先进。当年,公园营建的一草一木都需要银两,政府拿不出富余的钱,就由仕商阶层组建了董事会,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管理处。仅半年时间,就募款4万余元。
1928年,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中央公园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山公园,先生停灵的拜殿更名为中山堂。
清严偕乐 不谬风雅
中山公园内坛的东南角,有一家老字号饭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长安街》新书发布会所在地——来今雨轩。
来今雨轩有歇山式屋顶,红砖墙,黑筒瓦。大厅挑高很高,摆十余张榆木方桌,铺乌木地板,镶嵌八瓣梅图案的老花砖。
来今雨轩茶社(外景)。供图 / 中山公园
去那里吃冬菜包子,是一桩烟火气浓浓的文雅事。这间饭庄几乎和公园同龄,是1915年营建的,名取自杜甫的诗,寓意“朋友欢聚一堂之所”,建成后作为饭庄和茶社经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今雨轩成为各界名流雅集之地,鲁迅、老舍、梁实秋、张恨水等文人墨客都是老主顾。2019年,古建启动修缮,2021年6月重新开放,重张之初,大厅只有 9张方桌,后来在参观者的强烈要求下,又增加了几张。来今雨轩做茶水、点心,着实费了许多心思。
来今雨轩茶社冬菜包子售卖窗口。拍摄/顾问
经营者请来了大师傅,按文献复刻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以瘦肉末和四川冬菜入馅儿,面皮松软雪白有嚼头,总体是甜咸口的。包子的外形也很有特点,个头大,状如鸟笼,手工捏褶26个。如今8元一个的冬菜包子几乎每桌必点。此外,还有小菜拼盘、豌豆黄、西点,菜品少而精致。
中山公园建园之初,一条重要的园规就是“清严偕乐,不谬于风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文化底蕴,不搞吹拉弹唱。来今雨轩自是谈笑有鸿儒,其他殿堂亭榭也清雅秀丽,一场又一场文化艺术展密集举办着。张大千、齐白石、金北楼、徐燕孙、徐悲鸿等大师都曾将作品送到公园展览。
董事会食堂、中山堂、来今雨轩、水榭等地都是办展的好地方,展览类型也很多样,包括西洋画、版画、摄影、书法等。据记载,从1915年到1938年,共有191个团体、300多名个人在中山公园办展,场次不少于1500场,一周办好几次展也是常有的。
来源: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 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