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14日,“亚洲冷冻治疗学会2024年学术会议暨第7届委员会换届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阿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专家围绕冷冻消融、热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血管介入治疗及呼吸内镜介入治疗等领域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李家平教授当选第七届学会主席。据李家平教授介绍,中山一院肿瘤消融病人中,超过50%的患者采用的是冷冻消融治疗方法。
一针“冻死”肿瘤的“黑科技”
据李家平教授介绍,冷冻消融是一种微创、局部治疗肿瘤的技术,不需要手术开刀,也不需要像化疗一样向全身送药。而是在超声、CT等影像技术的辅助下,将冷冻针直接插入肿瘤病灶。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氩氦刀来说,针管里走氩气,能在针尖的周围形成一个冰球,将肿瘤“冻死”;之后,针管里再走氦气,能使冰球复温。通过两到三次的冻融循环,让肿瘤细胞先冰冻结晶,再溶解破裂,达到根治肿瘤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在影像学支持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冰球覆盖的病灶范围,确认消融范围,避免影响周边重要脏器或身体结构。冰球的温度是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的,中心最低能达到零下200摄氏度左右,而边缘只有0摄氏度,可以减少对周边组织的损伤,且损伤能够恢复。
李家平教授表示,冷冻本身就具有使痛感迟钝的镇痛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一些患者的肺部肿瘤距离胸膜很近,如果采用热消融,疼痛感会非常强烈,而冷冻消融则不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此外,冷冻消融只需要局部麻醉,甚至无需麻醉。多针组合治疗后,还可以扩大治疗范围,甚至能够治疗十几厘米大的肿瘤。
中山一院肿瘤消融病人中
超过50%采用的是冷冻消融治疗方法
李家平教授表示,在临床上,冷冻消融主要应用于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等恶性实体瘤治疗领域,适用于不可手术的晚期患者、老年患者、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病患者,或是肿瘤临近大血管或危险脏器的患者。
据介绍,中山一院自2013年开始使用冷冻消融技术。医院肿瘤消融病人中,超过50%采用的是冷冻消融方法,其他则选择微波或射频消融方法。
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HNMM)是我国高发的黏膜黑色素瘤亚型之一,易发生转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郭伟教授团队首次提出了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体系,即原发灶冷冻消融术→术后辅助化疗→颈淋巴清扫→生物治疗(干扰素,靶向及免疫治疗)→赝复体修复→全程管理等。他表示,这一诊疗方案将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20%提升到35%。
此外,冷冻消融也被应用于一些早期肿瘤的治疗领域。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徐克成介绍,像2厘米以下的乳腺癌肿瘤,冷冻消融治疗效果可以和手术治疗效果媲美,甚至有机会降低复发风险。
不过,专家也提醒,冷冻治疗也有其局限性,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应避免采用冷冻消融疗法。此外,晚期癌症病人大多会采用联合化疗、联合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等联合治疗方案。具体而言,应当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取最适合病人个体的治疗方案。
冷冻消融技术早就有,
为啥近年来成为了新热点?
其实,冷冻消融并非治疗肿瘤的最新技术。早在1998年,美国就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氩氦冷冻消融设备——氩氦刀。自此,冷冻消融开始被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然而,在前期的发展历程中,氩氦刀并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李家平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以及针管直径越来越细,冷冻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临床使用率也得到了提升。
徐克成介绍,广州是国内最早引进氩氦刀的城市之一。曾经,这种仪器只能从国外进口;如今,大量高质量的国产设备已经走向全国各地的医院中。不仅如此,冷冻治疗还纳入了医保,更加惠民、利民。
此外,李家平教授还表示,已经有研究证明,冷冻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组合,有望让肿瘤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甚至可以帮助消灭远端肿瘤,起到“隔山打牛”的效果。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