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这两天,刚刚在珠海航展上拿下首个海外订单的俄罗斯五代机苏-57又传来了好消息。根据流传出来的视频,一架编号为052的苏-57原型机换装了配备隐身二维推力矢量尾喷口的新型发动机。
▲测试隐身二维推力矢量尾喷口的苏-57
这不仅让苏-57实现了隐身性能的升级,也引发了军迷们关于国产歼-20战斗机发动机技术的讨论。有人好奇,为什么此前配备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的全状态版本(又称歼-20B),并未采用矢量推力技术?是否意味着我国的战机在这一领域落后了?接下来,我们从技术对比、性能取舍和未来展望三方面展开分析。
▲F-22的尾喷口进行了特殊设计
首先,F-22战斗机作为首款将隐身二维推力矢量技术应用于实战的机型,其尾喷口采用扁平设计,能够在上下方向偏转,这一设计提升了F-22在高速状态下的机动性,同时确保了隐身能力。二维推力矢量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隐身设计的兼容性,尤其是可以有效降低红外特征。
如今,俄罗斯苏-57战斗机也首次测试了类似技术。此次曝光的苏-57原型机所搭载的“产品-30”发动机,采用二维矢量尾喷口,并在外部设计蜂窝状细孔以降低红外信号。与F-22不同的是,苏-57的尾喷口安装角度明显倾斜,这可能是为了兼顾上下方向的偏转能力,同时实现类似三维矢量的操控效果。这一设计思路延续了俄罗斯在机动性上的追求,同时反映了对隐身与性能的平衡探索。
▲换装了涡扇-15的歼-20B
歼-20作为中国首款隐身战斗机,自问世以来备受瞩目。随着全状态版歼-20配备涡扇-15发动机,这款战机的综合作战性能进一步提升。然而,歼-20并未选择配备矢量推力技术,这一决策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
首先,歼-20的设计本身已充分考虑了机动性。鸭翼与机身的布局设计,使得歼-20在高空高速环境下具备极佳的机动性。与F-22和苏-57不同,歼-20并不以狗斗(近距离空战)为主要任务目标,而是更注重远程打击和隐身突防能力。
其次,矢量喷口的引入会导致推力损失和重量增加。对歼-20而言,优先追求更大的推力显然比矢量机动性更重要。当前的涡扇-15已经具备推重比大于10的能力,为歼-20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如果引入矢量喷口,发动机需要进一步提升推力,这无疑增加了研发和生产的复杂性。
最后,隐身性能的优化也是一个关键考量。二维或三维矢量喷口虽能提升机动性,但尾部的复杂设计可能增加雷达散射面积和红外信号,这与歼-20追求隐身性的设计初衷有所冲突。
▲上届珠海航展展示的多款型号的航空发动机
虽然歼-20未采用矢量推力技术,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放弃了这一领域的探索。早在2018年,歼-10B TVC验证机便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飞行表演,展示了我国在矢量推力技术上的成熟能力。此外,在历届航展中,中国航空工业多次展出包括轴对称和二维矢量喷口在内的先进发动机技术。
未来的中国六代机或许会重新拥抱矢量推力技术。六代机为了进一步提升隐身性,可能会减少甚至取消外部翼面,这使得矢量发动机成为实现高机动性的重要途径。以当前的涡扇-15为基础发展矢量版本,或者研发更高推力的涡扇-19,都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另外,随着歼-35战斗机逐步走向实战部署,其发动机的性能需求也可能推动矢量推力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隐身舰载机的环境中,矢量喷口对短距起降和飞行灵活性的支持作用不可忽视。
▲此次苏-57的测试也是一种尝试
从F-22到苏-57,再到歼-20,各国战斗机在发动机设计上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各自的作战需求与技术策略。美国的F-22选择了隐身二维矢量喷口,俄罗斯的苏-57则不断探索多样化的矢量设计,而中国的歼-20则以高隐身、高推力为核心目标,暂未采用矢量喷口。
对于中国来说,技术的掌握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做出最优的战术选择。当前的歼-20已然是世界顶尖水平的隐身战斗机,而未来的六代机、舰载机,或许将成为中国在矢量推力技术上大显身手的新舞台。正如军迷常说的那样:“我们并不缺技术,只是等一个最佳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