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末的科技圈,看似一场没有寒冬的狂欢。
纵使国际政治风云的影响还在持续回荡,行业却在 AI 与 XR 的火热浪潮里,吹响了又一轮竞逐号角。
OpenAI 用连续 12 天的新品发布会轰炸全球媒体;亚马逊云科技“瞬发”布 6 款 AI 大模型;而谷歌也不甘示弱,亲手端出了全新的安卓系统——Android XR。这款被称为“智能头显领域再战苹果”的新系统,将在接下来的 2025、2026 年里陆续登场。
问题来了, XR 行业能靠新系统、新设备彻底洗牌吗?究竟谁能成为真正的行业“杀手锏”?“强如苹果也演砸”的尴尬情境,早已凸显了 XR 赛道的风险与机遇共存。
像许多 VR 头显发烧友一样,26 岁的小飞此刻已把三星刚刚发布的 “Project Moohan” 头显列入了明年的愿望清单。作为一名 2016年起便接触 VR 的早期玩家兼从业者,他曾在无数个夜晚,独自游走在沉浸式虚拟世界里,穿梭于地球另一端的街头,或在游戏副本里手拿光剑与巨龙厮杀。
但最近几年里,他看到更多人对 XR 充满热情地冲进去,又在冷漠的市场回报中沮丧退出。
“这一次,会不会不一样?”
#01.
出厂即遇寒冬?行业的“热闹与冷清”
“ XR 究竟走到哪儿了?”
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 2023 上半年,大家或许还记得 Meta、PICO、索尼等厂商竞相炒作的 VR/AR 话题:VR 带你打游戏、AR 眼镜给你导航、MR 革新办公场景……
现实却很扎心。
IDC 的报告显示,2024 年上半年,中国 AR/VR 头显出货量仅 23.3 万台,同比下滑 29.1%。一系列出货数字证实了:在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眼里,XR 仍处在“小众尝鲜”的范畴。
与此同时,“高调发布,低调退场”的戏码在今年再次上演:苹果今年二月发布 Vision Pro,主打 29999 元的天价;Meta 发布主打 MR 的 Quest 3S,喊出 299.99 美元的低门槛。结果大家都卖得不算火热。
作为万众瞩目的“王者”,Vision Pro 因缺乏真正的核心应用与高昂定价,甚至被立讯精密爆料“将于 2024 年停产”。那一刻,许多人大呼:“连苹果都干不下去了,是不是 XR 这摊子就没戏了?”
不过,恰恰是苹果的失利,让更多人看到了行业的核心痛点:没有杀手级应用,也就没有用户黏性;没有足够的用户规模,生态便难以壮大。
当人们还在争论 VR/AR/MR 的概念划分时,XR 市场已悄然陷入偃旗息鼓的低迷。这似乎正应了那句老话——概念可以层出不穷,核心价值还得靠实用价值说话。
此时,谷歌抛出了 “Android XR”。
#02.
XR 领域的“搅局者”:真·安卓在崛起
要理解 Android XR 的诞生,需要追溯到谷歌在智能手机圈的策略。
在过去十几年内,这家互联网科技巨头凭借 Android 的开放模式,迅速占领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iOS 虽精致且强大,但覆盖面、硬件选择远不及 Android 阵营广泛。
“开放生态、硬件厂商多方参与、应用开发者狂欢”——这是当年 Android 的成功逻辑。谷歌还想在 XR 领域复制一次。
在 2024 年底的发布会上,谷歌一口气介绍了 Android XR 的几大亮点:更轻的系统内核、针对 VR/AR/MR 场景的底层优化,以及和 AI 大模型 Gemini 的无缝衔接。
“谁能先把 AI 与 XR 结合得更紧密,谁就赢在下一代人机交互的起跑线上。”谷歌高层信心满满地表态。
“ XR 设备过去的使用频率为什么上不去?因为交互太繁琐,体验很割裂。”这是谷歌产品经理在台上公开的痛点陈述。
比如你要搜索一段文档,你还得把手柄移到搜索框,还要虚拟键盘输入;观影时想切换字幕,还得退出观影界面来找菜单……就算戴上最昂贵的头显设备,也依旧像在用“古老的交互方式”,完全谈不上沉浸式。
但 AI 大模型 Gemini 的加入,让人看到了希望:以后在头显里只要一句话,就能让助手帮你完成各种跨应用操作,包括且远不限于语音调取应用、切换工作与娱乐场景,甚至可对当前内容做实时总结、翻译或生成 3D 模型。
在普通人眼里,这才是科幻电影中“人机一体”的操作体验,值得花钱尝试。对于谷歌的态度,外界也总结了两大要点:AI 赋能和系统开放。
#03.
“无限”首秀:三星与谷歌的相互成就
谷歌要成事儿,少不了硬件大厂的支持。
这个重任被交给了三星,后者也很乐意借 “Android XR” 之机抢先占领赛道。“Project Moohan(无限)”,这个内部代号看起来有点神秘,据说设备本身是一款集成电池组、既能 VR 也能 AR 的混合式头显。
它在设计上摆脱了过往 VR 设备里大块笨重的电池外接形态,直接内置移动电源,保证用户可以不被电线束缚、自由走动。
在宣传中,三星直接引用了安卓手机的成功路径:一开始由三星旗舰做示范,然后各家厂商纷纷跟进。大家统一跑在 Android XR 平台上,不同厂商根据定位和成本优势做硬件差异化——结果就是 XR 生态的大发展,硬件和软件双赢。
这种“开放式狂欢”能否像当年那样奏效?曾经的 Daydream、Gear VR、PICO 都出现过一波波尝试,大多无疾而终。
归根结底,能否催生“真正的、足以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应用”才是关键。在这一点上,目前还没有一家 XR 厂商能做到,苹果也不例外。
#03.
打破“魔咒”?还得靠杀手级应用
从这个角度看,苹果 Vision Pro 之所以卖不动,除了定价 29999 元令人劝退,更要命的是它还停留在“打游戏、看视频”的初级阶段。
官方宣称有 2000 多款应用上线,但多是把 iPad 、 iPhone 的既有程序移植到头显界面,缺少真正“头显原生”的场景创新。
“三四千块买台大屏电视看剧不好吗,为什么要花几千或几万买个头显?”许多消费者对此将信将疑。
是的,当 XR 不能带来学习、工作、娱乐等各领域根本效率提升或全新体验时,它就只能沦为画面沉浸度略高一点的“看片儿机”,还是比较缺资源的那种,懂的都懂。
然而谷歌在 Android XR 体系中,明显想借 AI 大模型来炸开瓶颈:“观影+ AI 助手”、“ AR 导航+语音翻译”、“ 3D 建模+ AI 生成”,谷歌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滔滔不绝。仿佛这套生态真正落地,用户的生活场景会彻底改变:
• 办公场景:戴上 XR 头显,通过 AI 辅助,几秒内把你的文档转化为一个 3D 沟通界面。你盯着某段文字,Gemini 就能自动做注释、提供数据可视化。
• 实时翻译:在国外旅行时,眼前的商店招牌或菜单会被 AR 实时转换成母语,并且有 AI 替你做价格、评价推荐。
• 创意场景:用语音对 Gemini 喊一句“帮我画个虚拟美术馆的雏形”,系统能快速生成展厅模型,你只需拖拽定位,再稍加改动。
• 社交娱乐:多人同时在线的虚拟空间开会、一起看演唱会、玩组队游戏,甚至进行运动比赛,而 Gemini 随时帮你记录要点、翻译外文或变换虚拟形象。
这些场景听起来似乎像是一种“来自未来”的想象。但回想当年智能手机刚兴起时,大家对移动支付、共享出行、短视频直播等“风口”,也不曾料想它们日后彻底改变了生活、颠覆了市场。
也许,XR + AI 应用一旦形成井喷式开发,“杀手级”产品就会出现,头显也从“小众新奇”进化为“生活必需”。在智能手机时代,这样的应用包括微信、支付宝、抖音、王者荣耀等。
而在 XR + AI 时代,杀手级应用也许是 AI 办公套件,也许是 MR 社交……不管哪个,它一定具备“非 XR 不可”的属性,满足用户某种高频、刚需场景。
#04.
开放的背后:暗流涌动
毫无疑问,谷歌向来善于构建一种“被硬件厂商抱大腿”的生态王国。
我们见过它在智能手机行业的大获全胜,也见过 Wear OS(智能手表系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直到 2023 年前后,谷歌才在与三星捆绑合作的 Wear OS 3.0 上稍有起色。
那么,XR 会重蹈 Wear OS 早年的覆辙吗?
众所周知,想把 Android XR 生态做大,需要硬件、软件、开发工具链的全面协同,包括对光学传感、空间计算、手势识别等底层技术的支持标准化,也离不开大量厂商的推动。
这里面不乏硬骨头:硬件成本、散热、续航、安全隐私、内容监管,而且“真正的原生头显应用”开发难度是手机应用的数倍,技术门槛和资源投入都惊人。
但对谷歌来说,“开放 + 大规模用户基数”是它最熟悉的增长策略,只要有三星这样的巨头挺身而出,就可能吸引更多中小厂商,以及上游供应链。
相比之下,苹果 Vision Pro 自成一体、定价高昂、对开发者限制多,注定了只能占据高端小众市场,跟 iOS 在手机时代的打法并不冲突。只是, XR 的“养成周期”远比手机更长——屏幕、续航、交互、内容生态都尚在试水期,苹果的先行者红利并未体现出来。
#05.
变局的引线:AI 时代的 XR 有何不同?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轮 AI 爆发背景下,XR 似乎再次被资本和市场拉回谈判桌的中心。小飞注意到,他身边不少原先对 VR/AR 不感冒的朋友,最近开始谈起“用 XR 上课能不能更高效”,“用 XR 远程办公+ AI 自动记要点是否更方便”。
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的硬件参数,只是对 AI 的强大感到好奇:“既然 AI 可以帮助人类做诸多脑力工作,那换到 XR 里能否替代现实的很多活动?”这对于 XR 厂商来说,或许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要 AI 能给 XR 提供“革命性的应用形态”,XR 就能像智能手机当年结合移动互联网那样,跑出一个翻天覆地的市场。因为当人们发现“在 XR 里工作或娱乐,效率和体验比平面屏幕更好”,自然会为其买单。
目前来看,谷歌在 Gemini 大模型上押注巨大,三星也在 AI 硬件支持上持续发力。二者联手,正在为 XR 行业埋下一颗更具想象力的火种。
究竟这一切能否在 2025、2026 年落地成形,只能等待时间验证。
#06.
Android XR 能走多远?
正如小飞所说,“看过苹果、Meta、PICO 在 VR/AR 领域的沉浮,我已不再轻易被华丽宣传打动。关键看能不能真正满足使用需求。”
或许,谷歌这一次将 AI 与 XR 绑定得如此紧密,就是想让智能头显的应用从“玩具”升级为“工具”。
当 AI 助手可以帮助用户高效学习、工作、社交,XR 才有望跨过“体验型电子产品”的门槛,进化为“日常必需品”。毫无疑问,Android XR 的开放性,进一步降低了开发和使用门槛,为 XR 生态扩张打通了渠道。
当然,即便如此,这仍是一场刚刚开盘的豪赌。正如文章开篇提到的 AI 大模型与 XR 发布热潮,能否持续掀起行业变革,需要技术、市场、资本多重考验。
XR 若要脱离“概念炒作”,就必须见真章:用户能通过头显高效工作、快乐社交,衍生和体验到丰富的内容形态。
“终有一日,我们会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那样,普遍用 XR 设备来替代屏幕”——或许这是谷歌的终极梦想。而明年 “Project Moohan” 发布时,大概率会让人看到一丝希望:价格亲民、与 AI 深度融合的 XR 头显,以及或将点燃市场的星星之火。
开源式的 Android XR 系统,好似一座货架;AI 所带来的全新体验,是货架上的主要产品。谷歌深谙此道,也会努力拉着全行业一起加速奔跑。至于奇迹?只等杀手级应用和技术成熟度的水到渠成,大饼也能变成蛋糕。
“接下来,做大蛋糕,才能分到更多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