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听,2000多年前的古人语音

图片

展览现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经典作品《秦风·蒹葭》,相信不少小学生都能背诵。但你知道距今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诵读这首名作的么?

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场上新的视听大展找答案吧。12月17日,由该馆联合中国文字博物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讯飞输入法、讯飞(苏州)研究院等主办的《听见,看见: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展》将正式揭幕。16日,上游新闻记者受邀走进展厅提前打探。

来听2000多年前古人的“语音”

《听见,看见: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展》一共分为“历史演变”“研究传播”和“艺术传承”三个单元,共展出文物20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件(套),二级文物13件(套)。

但和很多过往展览不同的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付万坪跟记者最先提到的关键词是声音。

图片

走进展厅,观众最先看到、听到的就是《秦风·蒹葭》的上古音诵读

“在这次展览中,声音不再是辅助资料,而是已经变成了展品。”16日下午,刚一走进展厅,付万坪就告诉记者,在本次《听见,看见: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展》中声音展品就有近70节(段)。

正是在她的提醒下,记者这才注意到最先映入眼帘的展墙上正滚动播放着篆体的《诗经》中经典诗篇《秦风·蒹葭》。“大家可以仔细听听我们滚动播放的语音……是不是听不懂?”付万坪笑着卖了一个关子。它其实大有来头!

图片

展览现场

“这是我们请专业学者通过‘古音构拟’出来的上古音。”正说着,付万坪带着记者看向了一张汉字字形和字音历史演变的图表。其中显示,公元前206年之前的先秦音系以及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汉代音系都被称作“上古音”。

付万坪笑着说:“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大家来现场听了就知道了!”

AI加持带你现场玩转汉字

既是工具,同时更是中华文化瑰宝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合。那汉字字形的演变自然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重点。

图片

汉字字形和发音的历史演变

走进“历史演变”单元,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商代卜骨、三峡博物馆藏的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甲骨字片,到铸造、刻写在青铜器物上的金文,再到小篆、隶书、草书……以及现代汉字的规范书写等等,汉字形态的演变,观众们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图片

图片

现场展示的铸造、铭刻有金文的青铜器

如以“爰”字为符号的一组青铜重器,也在这个单元中作了集中展陈。“研究传播”单元则向观众展示历代研究学者对汉字形与音的研究成果。

毫无疑问,“艺术传承”单元中出现的大量互动展项是本次展览最为有趣的部分。

图片

讯飞输入法品牌经理孙龙龙为记者展示“旅夜书怀”互动展项

在名叫“旅夜书怀”的互动展项中,在科大讯飞AI技术的加持下,观众无论是选择语音还是文字输入自己想说的话,瞬间现场的大屏上就能显示出来,并用方言读出来。

作为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方言。那十大方言到底有哪些,你知道么?这在本次展览的互动展项中也有答案。大家只要走近形似扩音器的喇叭前,就能将同一句祝福语用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等十大方言的不同演绎。

图片

在现场还能听到中国十大方言分别演绎的祝福语

“我们希望大家既带着视觉感官而来,同时也要带着听觉感官去感受这次展览。”付万坪说,《听见,看见: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展》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科技+文化”之旅。“在这里,一笔一画都承载着故事,一声一调都蕴含着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汉字的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介绍,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3月18日。有兴趣的市民和游客可以预约前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4楼临时展厅免费观展。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