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老街巷多,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水道口街是老城东南隅的一条背街小巷,窄且短,西头挨着南大街,东头连着西和巷。
虽然此街距离老城十字街、文峰塔不过咫尺之遥,但是平日里游客罕至。粉刷一新的白墙,掩饰不了这条百年老街的沧桑气质。可别因此小瞧了它!这条街的故事,都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水道口与天道
关于水道口街本身的文献记载并不多,即便是上了岁数的本地人,也很难说清楚这条街到底为啥叫“水道口”。
《洛阳老城》一书中提及,其街名典故与孔子师徒的一段对话有关。
据《荀子·宥坐》《说苑校证》等记载,孔子看着东流水发呆,徒弟子贡问他有啥感想。孔子由水的特性阐述到了做人的道理,说是水“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水奔流不息,没有穷尽,犹如天道。
这番感悟,当是老子教给孔子的。洛阳东关有孔子入周问礼碑。史载,孔子曾入周问礼,到东周王城洛阳(古称洛邑)拜访老子,学习礼乐之道。老子送他离开时路过河边,孔子感叹河水一去不回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提醒他顺应天道,谨言慎行。
后来,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留下千古名篇《道德经》,其中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正是他曾教给孔子的道理。
水道口街东头有个三岔路口,往北走是广平街,往东南方向走是西和巷、东和巷。东和巷、西和巷与中和巷交错相通。中和巷北头的文明街,因位于河南府文庙之前而得名,文庙便是祭拜孔子的地方。
至于水道口街的街名到底与孔子的名言有没有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老城建筑布局及西高东低的地势而言,水道口街临近南关护城河,很可能是老城旧时自然排水的通道口:城中污水、雨水经此处汇入护城河,再经瀍河向东南汇入洛河。
周南驿与松岛
水道口街东边有一片洼地。旧时,老城人烧火做饭惯用煤炭,这一带的居民常往洼地里倾倒煤渣,故而此地俗称“煤渣坑”。
洛阳老城坐落在隋唐洛阳城洛北里坊区一带,是金、元、明、清时期的洛阳城池所在地,又称金元老城、金元故城。据学者考证,煤渣坑一带或是宋代园林盛景“松岛”(又名松岛湖)所在地。
宋人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里提到,松岛遍植松柏、桧树,亭台楼榭精致美丽,岛旁有人工湖,“自东大渠引水注园中,清泉细流”。早先,此处是后梁大臣袁象先的园林;宋代,它先是归宰相李迪所有,而后又成了吴氏园。
北宋末年,金军攻陷洛阳,烧杀抢掠,松岛被毁。明清时期,这一带建有祖师庙、五圣堂。据说,五圣堂是一座阁楼式建筑,不仅供奉财神、火神、关帝、白衣大士,甚至还供着瘟神。
瘟神是民间传说中散播瘟疫的恶神。古时洛阳常发水灾,老城街巷密集,水道口街周边地形特殊,倘若汛期排水不畅,污水倒灌,从别处漂来的污秽、死牲畜难免在此地滞留,腐烂发臭,引发瘟疫,所以要供奉瘟神,以避邪消灾。
周南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方中心驿站,也在洛阳水道口街、三复街一带。清乾隆年间的《洛阳县志》记载:“周南驿,旧在县治东南,后改置南门内。”
三千年前,周公营建洛邑,在洛邑城南建立驿馆,是为周南驿。古代的驿站备有驿马,兼具传递军情、政令、信件及接送官员、转运物品的功能。汉唐时期丝路繁盛,周南驿一度改称都亭驿,是数条丝绸之路的交会点,有“万里丝路第一驿”之美名。
金代在洛阳东南隅建立驿站,名为洛川驿;明清时期改称周南驿。
清末,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行逃难至西安。公元1901年,慈禧一行经洛阳返京,曾在周南驿驻跸。
文峰塔与新潭
民谚云:“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一丈八。”沿着水道口街向东走,穿过西和巷、中和巷、东和巷,抬眼便能看见高耸入云的文峰塔。
此塔始建于北宋,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塔身如剑,高约30米,是老洛阳赫赫有名的“状元塔”。塔里供奉着文曲星和奎星,保佑洛阳文脉昌盛,多出状元。
相传,北宋年间,有位神秘的老者提醒地方官,老城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失衡,须在东南角最低处建一高塔补全风水,以保长治久安。于是,人们便在护城河旁的东南凹地建起了这座文峰塔。
老辈人说,站在文峰塔塔顶,往南能看见洛河。
今洛邑古城景区南临洛河,有新潭遗址(局部)。唐代的超级“国际港湾”——新潭,就在洛邑古城文峰塔附近。
洛阳自古水运发达。隋炀帝迁都洛阳,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构建了沟通南北的漕运系统。待到武则天执政时,神都洛阳已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丝路繁盛,商旅云集。
史载,隋唐大运河连通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因当时洛阳段河道拥堵严重,女皇下令引漕渠,开新潭,“安置诸州租船”,在隋唐洛阳城洛河上凿新潭,建码头,供来往舟船停泊。新潭一带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是文人骚客惯常吟诵的繁华之地。
繁华逐云散。元朝往后,隋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成了“一”字形的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洛河上的舟船渐行渐少,待到20世纪中后期已寥寥无几。
世事易变,但历史行进处总会留下些许遗迹。而今文峰塔犹存,水道口街尚在,河水东流不休,千年岁月似在弹指一挥间。
折返来时路,沿东和巷、中和巷、西和巷走回水道口街,见墙上有字曰,东和巷、中和巷、西和巷“三巷并称人和巷”。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洛阳占尽地利,而今正逢天时,又得人和,未来可期。(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