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与语言,启发教育和文化,从泰戈尔诗歌和思想看文明互鉴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在纪念泰戈尔访华100周年之际,由印度国际大学与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联合主办的“泰戈尔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平乡举行。中方6名专家学者及印度国际大学师生代表参与了研讨。与会的泰戈尔诗作译者、诗人王钦刚受《环球时报》之邀,谈了这次文化盛会的亲历,在他看来,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泰戈尔的理念依然能够为当今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图片

印度诗人泰戈尔(视觉中国)

对于中国读者来讲,印度诗人泰戈尔是最为熟悉的外国诗人之一。暌违5年,中国学者再次到访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纪念泰戈尔访华百年,共话文明互鉴。国际孟加拉学研究会会长、中文版《泰戈尔作品全集》主编、87岁高龄的董友忱教授以“泰戈尔乡村教育思想与其世界影响”为主题做了发言,福州大学李金云、深圳大学朱璇、山西师范大学贺晓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谭咏枚以及笔者与印方专家围绕泰戈尔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开展深入交流。

“把诗翻译成诗”

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学生们席地而坐。此次研讨会是时隔数年首次在印度国际大学举行的中印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人文交流,也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互学互鉴的一次成功实践。

研讨会上,笔者将自己翻译出版的《飞鸟集》《流萤集》等泰戈尔诗歌译本赠予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得到了印方学者的高度评价:“这些译作极大地保留了泰戈尔孟加拉语诗歌的神韵。”

作为一名泰戈尔诗歌的译者,笔者深感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评价泰戈尔的诗“兼具诗歌的阴柔之美和散文的阳刚之气”,但由于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无法直接阅读泰戈尔作品中的孟加拉语原作,常常难以体会其孟加拉语诗歌的独特韵律与精妙表达。

为了更好地传达泰戈尔诗歌的神韵,笔者在翻译中大胆融入中国古典诗词和成语。例如,《流萤集》中“流萤闪烁在叶间,令繁星为之惊叹”,笔者引用了南宋张元干词中的“几点流萤明灭”,巧妙地将中印两种诗歌传统对接,使译文更加诗意盎然且贴近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始终践行“把诗翻译成诗”的理念,通过文字的凝练与韵律的再现,尽可能还原泰戈尔诗歌文字音韵之美,为中国读者消除文字和文化上的樊篱。

寓教于诗

泰戈尔以其优美的诗歌和深邃的思想被誉为“诗哲”。作为中方学者代表之一,笔者在研讨会上进行了题为《寓教于诗:泰戈尔英文诗歌中的生命力象征》的演讲,尝试从泰戈尔的相关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较研究解读泰戈尔的思想表达。

泰戈尔的诗歌常以小草、流萤等微小却顽强的生命意象为主题,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和无穷的力量。这些意象在其《飞鸟集》《流萤集》中俯拾皆是。《流萤集》中那句“无数次死而复生,小草比大山长青”,便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生命虽渺小,却蕴藏着不可低估的能量。笔者认为,这些生命意象,从形式和内容上与中国古典诗词有着诸多异曲同工之处,字里行间依稀有着山水田园诗歌的模样。例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泰戈尔的“小草,你的步子虽小,却拥有脚下的大地”,即使是中英文不同的语境下,仍能感受到诗中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两首诗在精神内核上呈现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共鸣。  

理念的延伸

这样的诗歌不仅是泰戈尔思想的表达,也是他教育理念的延伸。作为教育家,泰戈尔以其独特的文化与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无论是他对教育核心价值的思考,还是他创办国际大学的实践,泰戈尔的思想在文化、教育领域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孟加拉学研究会会长董友忱教授表示,泰戈尔的教育理念来源于他个人成长经历的映照。泰戈尔早年讨厌英国殖民教育的僵化体制,通过自学和家教完成了知识积累。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心灵,激发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

泰戈尔的教育实践还通过实际行动丰富了现代教育的内涵。例如,为改善当时孟加拉儿童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泰戈尔亲自参与教科书的编写,通过推行母语教学,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

泰戈尔也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农村发展。印度国际大学的卡罗尔·查特吉博士举例称,泰戈尔发起了许多活动,如儿童童子军计划,鼓励农村儿童和青年参与社区建设,倡导“帮助人们自助”的理念。除了参与本土农村教育发展,泰戈尔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出强烈的国际化视野。印度伯德旺大学的苏米塔·丘克罗博尔迪教授提到,泰戈尔曾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到圣蒂尼克坦,与学生们分享知识和经验。

在文化领域,泰戈尔与中国的联系同样深厚。他的《飞鸟集》和《新月集》等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坛的“新月社”和《新月》月刊都与泰戈尔的《新月集》有关。受泰戈尔的影响,冰心模仿《飞鸟集》写了两部著名的诗集——《繁星》和《春水》。

此外,福州大学李金云副教授提到,泰戈尔曾与林长民、林徽因等福建文人展开深刻的文化交流,他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成为这些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这种跨地域的文化对话,不仅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共同的基础,还促进了中印文化互鉴。     

回望百年,虽然泰戈尔的访华之旅早已成为历史,但当年他在中国留下的“萍踪诗迹”如今已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泰戈尔的教育与文化实践,不仅启迪了他的同时代人,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王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