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江湖骗子厉害,但是有没有想过线上的“维修刺客”也很黑?
上海刘女士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半夜电闸烧坏,她从某知名生活平台上找了一家排名前三的商家,咨询时说好上门费30元,维修费50元,如需更换零部件,价格另算。凌晨2点,两名男子来到刘女士家,一番检查后说她家整个电闸开关都要更换。问价格,“他们含含糊糊地说一百来块钱,问了几次都没说清楚”。而在沟通价格的过程中,两名男子就自行上手开始维修,8个空气开关很快被全部更换。后两名男子拿出账本一算2556元,收别人六七千,刘女士给2400元就可以。由于两个人态度很强势,刘女士和男朋友只好用支付宝付了款。维修人员走后,刘女士越想越不对劲,一查才发现,网上空气开关单价50至80元一个,而这两名男子收了她247元一个。更气人的是,维修工安装的开关是查不到序列号的疑似假冒产品。
这样的套路并不少见。维修工先是报低价让消费者放松警惕,上门后对收费含糊其辞且很快完成修理过程,让消费者在既成事实面前就范,否则就一直用语言胁迫。玩这样的套路时,压根不给消费者冷静思考的机会,等你明白过来,他们已得手。这种手法,和江湖骗子有得一拼。
不少网友直言,自己碰到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一位廖女士也是家中电路跳闸以后,在上述生活服务平台找到这家门店,换了空气开关后收了她3275元。后来发现,换下来的7个开关只有1个坏了,其他6个都是好的。她多次和某生活服务平台沟通,该平台仅提出补偿1500元,这让她无法接受。
刘女士维权的过程中,也心怀委屈和愤懑。经过市场监管部门调解,维修商家表示可以退还600元,再由某生活服务平台补偿300元,但是刘女士并未接受这个方案。在向某生活服务平台投诉了维修商家后,平台以刘女士脱离平台支付费用为由,始终没有达成赔偿方案。更没想到的是,他们收到了维修商家的辱骂和恐吓,还连遭电话“轰炸”,为此惶惶不安。刘女士希望通过报道,对消费者加以警示。
在本地生活平台上,涉及通下水道、修锁事务,同样出现过不少宰你没商量的“刺客”。一位网友曾发帖称:阳光房使用几年后胶体老化,下雨在玻璃接缝处有一点漏水。某平台师傅告知一斤胶水两百多,用几斤收几斤费用。结果一共用了快30斤,费用六七千。该网友报警后,在“警察协调”之下,最后折价3000元解决了。我也曾自购材料,自个儿给自家墙体补漏,全部费用也就百余元,深知开口就要几千元有多么无耻。
比起一些被宰后选择息事宁人、默默忍受的消费者,那些大声说“不”且不断投诉甚至走上诉讼之路的人,非常勇敢。他们是在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和一个基本的权利而与某种“暗力量”博弈,维护的是公共利益,理应受到支持。
但在类似事件中,平台往往缺乏原则性处理态度和路径,甚至给人以和稀泥、“绥靖”之感。即如前述刘女士的困惑:平台上并没有支付的渠道,“脱离平台支付”的指责焉能立得住?面对挨宰消费者的求援,有关部门也不能止于“协调”“调解”。应该看到,此类事件已经不是单纯的消费争议,而已涉嫌故意欺诈勒索消费者。对此,后期应对同类现象有突破现有认知框架的必要。
一方面,应该依法追究“刺客”的法律责任,该“问刑”就“问刑”。
事件虽缘起平台消费场景,也确实完成了交易,但这种交易是以违背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为前提的。部分行为,具有强迫交易特征。如果总是以调解的思路处理类似问题,消费者拿了补偿就一笔勾销,那么欺诈就形同被宽宥了,而事实上,这种结果会诱导更多的人有样学样。
2019年,江苏南京一理发“黑店”8名被告因涉嫌强迫交易罪,被法院一审判处六个月至四年不等有期徒刑。该理发店以“洗剪吹十元”的优惠吸引大学生前来理发,继而采取未经同意抹药水、纠缠、滋扰等手段,强迫大学生办卡消费或充值。这一判决引来公众好评。对照这类案例,“维修刺客”事件不可被轻轻放过。
应该看到,某些“刺客”,不仅有强迫交易之嫌,还有敲诈勒索之嫌。众所周知,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其中,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是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而这一要件,在刘女士的遭遇中有所映现。
以法治之力,清算“刺客”们的法律责任,至关重要。对于涉嫌敲诈勒索的行为,可以直接以敲诈勒索罪惩治。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单次敲诈金额达不到刑法“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多次敲诈,也可以入刑。根据最高法的司法解释,两年内3次及以上敲诈勒索,就符合“多次敲诈勒索”的入罪门槛。
另一方面,应该认真审视平台的失责行为,严加监管和治理。
对乱象频出的平台,当拿出铁腕举措,倒逼其落实主体责任、修补管理漏洞,主动维护消费者权益。某些劣迹斑斑的商家居然能成为本地生活平台的排名靠前者,给消费者制造了信誉不错的假象,这一幕,让人想起某些搜索平台与虚假医疗推广内容藕断丝连的往事。这到底是黑心商家善于欺骗,还是平台无视公理、装聋作哑甚至暗中迎合,不妨查一查。
近年来,针对各种乱象,国家层面对本地生活平台强化了监管。2023年9月,为加强生活服务类平台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生活服务类平台信息内容整治”专项行动。至2024年1月,累计处置账号170余万个,关闭网站562家,下架应用程序201个。
“刺客”横行、消费者遭殃的事实说明,对欺诈的治理不能停。不仅要针对个案拿出零容忍的态度,还要针对规律性问题、普遍性问题,入木三分、举一反三地整治。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改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免于成为“冤大头”。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