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学子的青葱记忆!浦江城区这家包子铺…

来源:诗画浦江app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曾经就读于实验中学、老浦中的80后、90后学子,应该还记得浦江老城区西山北路上这家小小的包子铺,店里的小笼包也许是许多人当年早餐的不二选择。店主人王资花和张鸣涛夫妻俩用25年的坚守不仅为顾客提供了美味,也让许多莘莘学子留下不能抹去的青葱记忆。

图片

初冬,凌晨三时,气温已经降到5度左右。此时,大多数人可能还沉浸在温暖甜美的梦乡里,王资花和丈夫张鸣涛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包包子是王资花的拿手活,她包的包子皮薄馅足,大小均匀,张鸣涛也会在一旁帮忙。凌晨四点多,门口树上的鸟也醒了,开始叽叽喳喳地叫唤。一排排叠得老高的小笼包已经堆满了整张桌子,等待上蒸炉蒸,迎接清晨第一批顾客的到来。

图片

包子面是张鸣涛提前两个小时赶到店里发好、和好的,因为冬天发面的时间需要长一些。看着妻子平日里很辛苦,张鸣涛就把和面、拌馅等力气活揽了下来。

“老板,包子熟了吗”“小笼包已经熟了,拿着拿着,快趁热吃吧”……5时40分许,包子铺里迎来了第一拨客人,王资花将蒸熟的小笼包拿出,白白胖胖、热气腾腾的包子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光顾。清晨的顾客,大多是对面实验中学的学生,也有许多家长特意赶到这里来为孩子买包子,肉好味美,店主服务热情周到,小店留给大家不错的口碑。

看到顾客满意,王资花心里十分满足。这样的日子,她和张鸣涛已整整坚守了25年。“除了过年到元宵节前的这段时间,我们几乎全年在岗不休息,一直营业。”多年的坚守,让王资花家的经济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买了新车新房,更让她高兴的是,结识了很多朋友,收获了满满的好人缘。

图片

王资花是丽水缙云人,她和丈夫曾是江西的一家国企的正式工人,生活宽裕,安心稳定。然而90年代末单位改制,王资花和丈夫下岗以后不得不另寻出路。2000年,他们回到丈夫张鸣涛的老家浦江,在当时的浦江中学(今浦江县实验中学)旁开起了这家包子铺。“我自己平时就比较喜欢吃小笼包,而且当时觉得做小笼包这件事也比较有趣省力,也能够赚钱养家。”当初创业也许是因为喜爱而热爱,王姿花和张鸣涛通过看书、上网学习,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包子馅制作方法。他们每天都会去采买新鲜优质的猪肉,面粉也是选最好的,调料用得不多,就是简简单单的酱油、盐。王资花说,做好一笼小笼包,说难也不难,除了原料好,还需要有一份不变的善良和诚信,让小小包子有家的味道。

图片
图片

王资花家的小笼包不仅仅是浦江人熟悉的老味道,更成为许多浦江学子不易磨灭的记忆。

图片

“我们吃的不仅仅是一笼包子,更是一份对于过去学生时代生活的难忘回忆。”80,90后的浦江中学学子对王资花和张鸣涛的小笼包尤为喜爱,是他们最爱的早餐之一。金先生是2001届的浦江中学毕业生,他说,二十几年吃下来了,还是那股记忆中的味道。如今,这批学生也都已为人父母了,他们还时常带着孩子来到王大姐的包子铺。“孩子,这就是爸妈小时候尝过的味道。”周末,一些远在上海、杭州等地工作的学生也会特意回乡,透过这一口鲜美的味道,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

图片

时光飞逝,随着年龄增长,王姿花感觉到体力上的一些变化。加上时代进步人们对早餐有了更多的选择,她也曾想过“隐退”。今年夏天,王资花曾“停业”2个月,店铺张贴出了转租的告示。回到家后的王资花,却感觉到心里空落落的,许多老顾客们早已把他们夫妻俩当作老朋友,希望王大姐的包子铺能继续开下去,他们设法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帮助王姿花宣传推广。看到大家在默默地关心支持自己,王资花都分外感激。每当脑海里浮现出顾客脸上的喜悦,王资花鼓励自己还要做下去。“有一天是一天,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我也希望有人能够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尽可能地为老顾客们、一届届读书娃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学生时代美食味道。”
▬▬▬
悦浦江公众号里
输入招聘1获取浦江最新编制招聘信息,
输入拆迁2获取浦江最新拆迁改造动态。
输入土拍6获取浦江土拍汇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