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规范
语言和文字承载着文化,也传承着礼仪和价值。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深度嵌入社会转型和家庭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当前以网络流行梗为代表的网络用语对青少年的日常话语表达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带来一定的影响。
原文:《对青少年惯用语持续关注》
作者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张宾
图片 | 网络
网络黑话烂梗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成为部分青少年不分场合使用的惯用语,给社会、学校和青少年家长带来一定的困扰。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近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超三成未成年网民会使用网络流行梗。以网络流行梗为代表的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被频繁输入和主动输出的重要传播工具,对青少年的日常话语表达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等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这表明,当前黑话烂梗充斥青少年日常用语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深度嵌入社会转型和家庭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天然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黑话烂梗之所以能够在青少年群体中长期流行,一是因为存在部分平台或者用户为追求高点击率、高流量,“把烂点当看点”的乱象,在错误思想的诱导下不断设计和生成新的高曝光词汇,在算法推送的加持下,持续对青少年形成黑话烂梗信息冲击,完成对青少年的“洗脑”。二是因为青少年群体社交融入的现实需求。黑话烂梗一旦在青少年群体中被广泛使用,未能及时了解和使用相关词汇的青少年就很容易被使用黑话烂梗的小群体所孤立,在不断形成的语言小圈子压力下,被迫加入其中,进一步扩大黑话烂梗传播群体和范围。三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阻断机制。“网络烂梗”本身形成热度后便不会立即消失,网络平台、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等也很难及时有效地将黑话烂梗从青少年语言习惯和思想中清除,当前黑话烂梗的消除还是以自然消退和新词、旧词的更替为主。
黑话烂梗成为青少年惯用语,会对青少年的语言能力、社会情绪和正确价值观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影响青少年语言能力的提升,降低对语言深层文化和情感的认知。长期使用黑话烂梗会造成“文字失语”,陷入表面聊得热火朝天,实则内容空洞、缺乏逻辑和真情实感的状态,这种建立在恶俗语言圈基础上的虚拟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朋友、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二是滋生青少年负面社会情绪。部分黑话烂梗的形成源于游戏、暴力、色情等背景,青少年在不了解相关词汇产生的背景及其具体意涵的情况下反复使用,容易在无意中对他人造成伤害。而了解相关背景却依然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使用相关词汇的青少年,则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黑话烂梗带来的负面情绪和错误社会认知。三是助长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在黑话烂梗带来的错误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存在逐渐被青少年群体认同的风险,进而造成青少年群体的社会道德意识缺乏。
阻抑黑话烂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需要网络平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协同发力。在网络用语生产和传播阶段,网络平台和用户等网络语言生产者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避免黑话烂梗的制造和使用,不断生产、推送高质量、富有意义的网络文化语言,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网络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及时关注青少年使用黑话烂梗的情况及其现实诉求、思想动态,主动出击,对其较常使用的黑话烂梗及时释义并进行教育指导,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和家长也应当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日常用语,以免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错误模仿;加强与青少年的平等对话,适时关注和解决青少年的现实需求,净化黑话烂梗产生和传播的现实生活土壤。青少年需要提升网络素养和鉴别能力,自觉不使用黑话烂梗,敢于驳斥黑话烂梗本质上的无意义与恶俗,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造和使用乐观向上的词汇,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