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努力悖论”有助增强幸福感 | 社会科学报

海外视点


根据认知心理学,无论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努力都是昂贵的,当有选择时,人类和非人类动物都倾向于避免努力;但同时,努力可以增加价值,人们也很重视结果背后承载的努力。这对矛盾冲突被称为“努力悖论”(effort paradox)。10月4日,《新科学家》刊发了专栏作家、编辑阿曼达·鲁杰里(Amanda Ruggeri)的文章强调,理解努力悖论可以帮助你重塑与努力的关系,从而促使你致力于开展那些艰难但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幸福感。


图片


原文 :《理解“努力悖论”有助增强幸福感》

编译 | 钟丽丽

图片 | 网络


“努力悖论”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克尔·因兹利奇在2018年的一篇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来的。他认为,一方面人们认为努力是昂贵的;另一方面,人们似乎更珍视那些为之付出过努力的东西。这种明显的冲突就是“努力悖论”。从那以后,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究努力悖论的起源,以及为什么我们中的一些人会在别人可能觉得轻松的任务上苦苦挣扎。他们的发现不仅为你从沙发上爬起来穿上跑鞋去运动提供了新的动力,还为你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更好地共情他人,甚至过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提供了新的见解。


努力悖论的起源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最省力法则”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倾向于避免费力。想象一条被堵住的人行道。你是抄近路绕过障碍物,还是沿着路标绕行?我们大多数人选择前者。研究人员最初认为,人们图省事是为了节省代谢资源,避免达到身体极限。但近几十年的研究并没有证实这一点。“我们的直觉并不完全正确”,神经科学家阿米塔伊·舍恩霍说。我们感到筋疲力尽而达到身体的极限,并不是因为做某件事情真的很费力,而可能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很费力。心理学家萨缪尔·马尔科那也已多次证明了这一现象。他发现,如果由于长时间的认知消耗而精神疲劳(非身体疲劳),那么半程马拉松运动员会跑得更慢,足球运动员的跑动范围也会更小。


除了因兹利奇外,舍恩霍还从努力的情感特质方面解释了我们排斥包括脑力劳动在内的努力的原因。艰巨任务的一个基本特性是,它们会让你思考如果不付出努力会发生什么——比如犯错,或者让别人失望。然而,仅仅认为避免付出努力就是全部原因,那就太过简单了。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付出大量的体力去狩猎、采集和求生,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出现在这个星球上。人们通常不会避免努力,他们逃避的是无用的努力。复杂的是每个人如何定义努力的成本或收益,这取决于任务、要求,甚至是我们自己的能力、个性和资源。


尽管结论似乎显而易见,但研究人员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在哪些活动中付出更多努力及其原因,开始揭开努力悖论的面纱。对有些人来说,在周末组装宜家家具可能是他们一周中最重要的事情,更多的人则喜欢成品家具。如果选择自己组装,我们可能会认为这种努力的成本值得省下的这笔钱,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过程之后发生的事情:一旦组装完成,我们往往更看重亲手组装的宜家书架,甚至更喜欢它,而不是一个做工更好的家具。换句话说,我们的努力不仅带来了降低成本的好处,它本身也增加了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宜家效应”(IKEA effect)。


因兹利奇在他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点。他曾要求参与者(都是本科生)自己或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撰写一篇基于某一观点的文章,结果发现,那些自己写论文的学生对论文的评价和人工智能写的论文一样高,尽管人工智能写的论文在客观上得到了更好的评价。这可能与我们的意义感有关。因兹利奇发现,参与者认为,一项任务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就越有意义,不论这项任务实际上取得了什么成果或者根本没有取得成果。一件物品的质量与生产它所投入的工作直接相关,这一观点被称为努力启发式,即更多的努力往往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我们认为来自更多努力的结果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相信这个结果是更好的。


图片


努力需要付出代价,但我们也在寻求并珍视它,原因之一是我们倾向于避免一种特别不受欢迎的情绪——无聊。这再次表明,我们关于做什么和什么时候做的决定不仅仅是基于一件事费力多还是少,还因为我们也渴望刺激。当然,我们也需要找到合适的努力平衡点,即任何努力都应足够具有挑战性以产生刺激,但又不至于多到令人沮丧。如果宜家组装家具的说明书的第一步是让我们去树林里砍一棵树,那么许多人可能不会认为这个过程是值得的。


努力的好处


尽管我们愿意付出或感受到的努力程度各不相同,但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能策略性地多逼自己一把,很多人都会从中受益。这一点在学习方面尤其有据可查。例如,在一种经常被复制的试验中,一组学生被要求阅读一段文字两遍之后再进行测试,而第二组学生只读一遍文字,然后就进行测试。你认为一周之后哪一组对这段文字的记忆更好?答案是只读了一遍文字的那组。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实验刚结束时,读了两遍文字的那组表现更好。对于这些收益反转的原因,一个假设是,只读一遍文字的学生觉得自己对测试的准备不够充分,因此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产生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所称的“必要难度”现象。


研究努力与学习的安妮克·德·布鲁因说:“事实证明,对于这些特定的学习策略,尽管它们让人感觉更费力,但仍然有助于学习。”布鲁因认为在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愿意付出额外的、有针对性的努力通常在于解释“感知学习与实际学习之间的悖论”,完全是为了改变他们对努力与学习之间关系的看法。


我们很多人都能找到一项自己愿意投入精力的活动或任务。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跑马拉松或打造书架;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攻克一道棘手的数学题或终于读完《尤利西斯》这本书。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偏好当作自己身份中不可改变的一部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证明,如果我们学会在一个领域付出努力,那么我们在另一个领域努力尝试的容忍度也可能会提高。所以,坚持读完《尤利西斯》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也开始定期穿上跑鞋了。


习得性勤奋可强化正面反馈


心理学家罗伯特·艾森伯格于1992年提出“习得性勤奋”(learned industriousness)这一概念,即通过正面强化努力过程而非表现结果,可以鼓励某人更加努力地工作。而这一益处似乎同样适用于全新的挑战。例如,艾森伯格与珍妮特·莫里埃洛·伦纳德的早期研究表明,学生在完成精神上有难度的任务获得奖励后,他们在完全不相关的任务上也会更加努力地尝试,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图片


因兹利奇认为艾森伯格的这一想法尽管很妙,但实证证据并不完整,从未得到验证,或者至少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在今年3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因兹利奇用更现代的方法研究了艾森伯格的想法,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电脑游戏,在这些游戏中,玩家根据投入的程度获得奖励。结果证明在习得性勤奋这一概念中,不同类型的游戏都呈现出了一致的结果。他还以教孩子弹钢琴为例,如果孩子们即使不喜欢也坚持下去,他们可能会把同样的毅力应用到家庭作业或体育运动等其他事情上。事实上,这一点可以从小开始教授,这也印证了许多父母已经知道的事情。许多孩子年幼时就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一件事需要付出努力,那么它可能是不对的,而这恰恰是你可以通过反馈改进的地方——表扬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表扬结果。要让孩子们明白第一次做某件事肯定会感觉费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擅长或者应该放弃这件事情。


除了教育之外,类似的想法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相互对待的方式上。例如,正如研究发现的那样,同理心可能会让人感到费力,因此是我们试图避免感受到的东西,但如果我们认识到移情需要努力,而努力本身可能是一件好事,我们可能会更愿意努力去移情。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更多的人意识到努力悖论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开始重塑我们与努力的关系,从而改变我们的习惯,提高幸福感。正如因兹利奇所言,通常我们感到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重要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而是我们付出某种形式的努力的时候。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对休闲时间的看法。与其被动地坐着看电视,我们可能更愿意去追求一种爱好,比如手工或拼图,或者进行一项体育活动,比如攀岩或跑步,或者解决一个对你的家庭或社区很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