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前不久,我们介绍了牛津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
建议大家在40岁之前,尽量控制好饮食,保持适度运动,降低在40岁之前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那预防2型糖尿病的方法,除了管住嘴、迈开腿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让人愉悦的办法呢?
可能真有!
近日,由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Qi Sun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2]。
他们在分析近20万人的数据后发现,与从不或很少吃巧克力的人相比,每周吃5份及以上巧克力(1份相当于28.35克)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10%。
具体来看,每周吃5份及以上黑巧克力的受试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21%;而吃牛奶巧克力与2型糖尿病无关,但与体重增加呈正相关。
基于以上数据,研究人员认为,多吃黑巧克力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有关。如果这一发现被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我们或许就可以一边愉悦嘴巴,一边预防糖尿病了。
▲ 论文首页截图
Qi Sun团队之所以研究吃巧克力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是因为巧克力富含类黄酮物质,而早就有研究发现类黄酮不仅对心脏代谢有益,还能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只不过,研究的数据不太一致。于是Qi Sun团队想一探究竟,看看是不是巧克力类型(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不同,影响了研究结果。
这个研究调用了护士健康研究(NHS)、护士健康研究II(NHSII)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三个队列的数据。最终,共有192208名受试者的数据用来分析巧克力总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111654名受试者的数据用来分析巧克力类型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 三个队列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看,在所有三个队列中,吃巧克力越多的受试者的能量摄入量、饱和脂肪摄入量和添加糖摄入量也较高。吃黑巧克力越多,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表儿茶素和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摄入量也越高。
牛奶巧克力摄入量与健康程度较低的食物摄入量(包括饱和脂肪、添加糖、红肉和加工肉类,以及糖果和甜点)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而黑巧克力的摄入量与蓝莓、茶和红酒等其他富含黄烷-3-醇的食物和饮品的摄入量呈正相关。
咱们先来看巧克力摄入总量的分析结果,在4829175人年的随访中,有18862人患2型糖尿病。在对生活方式和饮食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后,与从不或很少吃巧克力的人相比,每周吃巧克力5份及以上的受试者患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降低了10%;每周每吃1份巧克力,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稍微降低1%。
▲ 巧克力总摄入量与患2型糖尿病的关系
如果按照巧克力类型进行分析的话,在1270348人年的随访中有4771名受试者患2型糖尿病。在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与从不或很少吃黑巧克力的人相比,每周吃黑巧克力5份及以上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21%,且每周每吃1份黑巧克力,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降低3%。
遗憾的是,吃牛奶巧克力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之间基本没关系。
▲ 巧克力类型与患2型糖尿病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与膳食质量较低(由AHEI评估)的受试者相比,膳食质量较高的受试者吃黑巧克力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性更强,与对照组相比,每周吃5份及以上黑巧克力的受试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34%。
此外,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体力活动、AHEI和糖尿病家族史,似乎并不会改变总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 不同亚组的分析数据
有意思的是,牛奶巧克力摄入量增加的受试者,体重也会随时间增加;而黑巧克力摄入量的增加与体重随时间的变化无关。
需要指出的是,Qi Sun团队还发现BMI的变化不能解释巧克力摄入量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吃巧克力和患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BMI不是中介影响因素。
总的来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黑巧克力(而非牛奶巧克力)摄入量越高,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低。至于背后的潜在机制,可能与黑巧克力所含的表儿茶素有关。
当然了,这项研究揭示的是黑巧克力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关系,要想证实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不过,对于喜欢吃黑巧克力的人来说,无论如何这都是个好消息。
参考文献:
[1].Lin B, Coleman RL, Bragg F, Maddaloni E, Holman RR, Adler AI. Younger-onset compared with later-onset type 2 diabetes: an analysis of the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with up to 30 years of follow-up (UKPDS 92).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2, 2024. doi:10.1016/S2213-8587(24)00242-0
本文作者丨BioT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