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犹太资本,众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或许是他们走到哪儿就金融收割到哪儿,甚至通过控制财富,进而控制了一个国家。
而这其中,怎么少得了乔治·索罗斯的大名。
他公认的犹太金融奇才,曾凭借诡异的做空手段掠夺了无数国家的财富。
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在上世纪90年代,拳打英格兰银行、血洗东南亚的辉煌战绩。
然而,当乔治·索罗斯贪婪地对准香港时,却忘了香港的后盾,因此折戟沉沙,一败涂地。
一贯老道的他怎会失手?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金融魔鬼
1992年9月16日,英国人永远都记得这个“黑色星期三”。
因为在这一天,他们被迫退出了欧洲汇率体系。
更令人震惊的是,罪魁祸首并非某一国家或财力雄厚的势力,而是凭一己之力就做空英镑的人——索罗斯。
说起这个传奇人物,就不得不提他的犹太人身份。
他曾说,自己喜欢“冒险投资”的根源,正是来自伪造身份、掩盖犹太人血统的经历。
1944年,德军占领匈牙利。
14岁的他为了躲过一劫,不得不伪造身份证明。
而纳粹对犹太人仇视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与众不同的头脑,所带来的强烈民族贫富差距。
索罗斯长大后,也不出意外地展现出一个犹太人的经商天赋。
1956年,26岁的他带着5千美元来到纽约,踏上了闯荡金融界之路。
没过多久,他就成为最令人追捧的“金融舵手”,一个不经意的投资之举就引来八方跟风。
同时,他也没少受到诋毁与咒骂。
“金融魔鬼”也是人们给予他的称号,甚至不少国家的货币体系因他而崩塌。
就比如前文提到,令人津津乐道的做空英镑一战,便是索罗斯的经典代表作。
他凭一己之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英格兰银行。
要知道,英镑曾主宰世界200年,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益衰落,彻底被美元取代。
为了自救,英国在90年代初加入了欧洲汇率体系,希望借此挽回英镑的地位。
然而,这其中却有个致命的漏洞。
欧洲汇率体系的核心是德国马克,且他们规定了汇率下限。
言外之意,英国要加入,不得不接受1英镑兑2.95马克的高汇率。
可问题偏偏出在当时经济不景气的英国,很难维持如此之高的汇率。
而德国手头也很紧,也不可能同意英国降息。
索罗斯就是逮住这一破绽,用100亿美元做空英镑,购入马克,同时购入5 亿美元英国股票,并卖掉巨额德国股票。
他一出手,国际投资资本疯狂跟进,英国危机被引爆。
政府哪怕下血本调动269亿美元干预市场,也没保住英镑汇率,最终含泪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而赢家索罗斯,在一天的空头交易中,就轻轻松松攫取10 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当然,受伤的不只是英国,欧美不少国家都遭遇了索罗斯的做空洗劫。
1997年,这位不甘寂寞的猎手,又将目光转向了欣欣向荣的东南亚市场。
与经济衰退的西方不同,东南亚正奇迹般飞速发展。
但他们依然存在漏洞——繁荣背后的严重泡沫化现象。
而金融市场最自由、泡沫最多的泰国,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
就在泰国央行宣布多家金融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流动资金不足的那一天,索罗斯出手了。
他先策动套利基金经理大量抛售泰铢,然后带头大量吃进泰铢和股票,卷走40亿美元,把泰国上下的腰包都掏个精光。
席卷泰国的同时,索罗斯还带领“炒家们”,在更多东南亚金融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
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无一幸免,全线失守。
彼时,菲律宾4次加息无效,比索大幅贬值。
马来西亚排名前12位的富翁,一夜之间就在股市损失130亿美元。
印尼卢比汇率一泻千里历史最低点。
东南亚各国工厂倒闭、银行破产、 物价上涨……遭受了经济重创。
而索罗斯却在这次大洗劫中,攫取了超过至少42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10亿美元资金。
他举起了庆功的酒杯,忽视蜂拥的刺耳骂声,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制造(亚洲金融危机)泡沫,我所做的只是加速了泡沫的爆破。 ”
甚至,索罗斯又兴致勃勃地瞄向了下一个目标——香港。
这是他精心选定的收官之地,但也是他跌落神坛的地方。
东南亚危机
1997年7月2日,就在香港回归的第二天,索罗斯对泰国发起了掠。夺
就在东南亚危机肆虐之时,所有人都没意识到,危机也正在逼近香港。
毕竟,当时作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的香港,怎么可能不引起索罗斯的兴趣呢?
更何况,香港的泡沫已然膨胀,两年间,房价平均上涨80%,股市晴雨表恒生指数两年半上涨1.4倍,在8月冲到16497点。
索罗斯又一次抓住可乘之机,率国际“炒家”在10月发起了对香港的大规模进攻。
他的第一步是跟香港的银行借钱,然后疯狂抛售。
一时间,港币汇率大跌,银行港币紧缺,只能向金管局借钱。
更糟糕的是,“炒家们”还会放出消息,故意推波助澜,搞得人心惶惶。
就这样,香港人个个急着抛售货币,导致汇率跌得更凶,市场更加扭曲。
然而这个时候,金管局还没意识到大事不妙,只是简单地对香港的银行收取高息,提高投机成本。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银行间市场港币难求、银行同业市场利率飙升到300%。
利率疯涨之下,国际“炒家们”同时做空股市、汇市、期市。
但这还只是表象。
实际上不过声东击西的把戏,索罗斯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薅股市的羊毛,从中赚取暴利。
彼时,恒生指数(香港股市价格的重要指标)在短短几天内便暴跌10.4%,且继续一路狂泻。
大约每下跌1000点,国际“炒家”便可获利40亿港币。
就这样,时间来到1998年8月。
恒生指数已经从16497点跌到6660点,2500亿港币市值几乎化为乌有。
国际“炒家”大约共计拥有8万份空头合约,香港房价暴跌近50%,卖空港币超过300亿。
可以说,香港自开埠以来,还没遭遇如此沉重的打击。
甚至说香港金融已经迎来了致命的危急时刻。
而国际“炒家”的层层攻势依然不死不休。
关键时刻,政府终于决定出手救市。
这一次,索罗斯万万想不到自己会踢到铁板。
政府救市
1998年8月14日,香港宣布政府将进入股市和期市,全面迎击国际“炒家”。
这个决定做得其实非常不容易。
一方面,香港比较尊重自由市场规律,几乎还没有干预过市场,让他们动用外汇储备干预股市、期市,在那时压力可谓相当大。
可另一方面,如果任由索罗斯继续操作下去,香港股市继续跌,利息继续涨、联系汇率继续受压,那经济只有死路一条。
已经到了政府不得不出手的地步,香港必须突破常规。
而政府出手,索罗斯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光靠香港的外汇储备,肯定难以抗衡国际“炒家”。
但香港的背后可还有一个中央政府。
这就是索罗算有遗策的地方。
他万万没想到,中央会给予1400亿美元的外汇支持。
当时,香港政府首先动用外汇储备买入港币,存入银行,维持汇率稳定,避免利率上升、股市下跌。
与此同时,港府承接“炒家”在股指期货和远期外汇市场的卖盘。
中资和本地资金入市,24家蓝、红筹上市公司纷纷回购股份,一场争夺战就此打响。
索罗斯方的主要目标是打压指数,在8月28日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结算时,出售期货、套现合约。
那么,这样一来,政府就必须得守住指数。
索罗斯的八月期货合约空头平均成本大约在7500点。
如果结算日那天的股市、汇市稳定在高位或继续向上,“炒家”将损失10多亿美元血本。
但如果守不住,政府投入的几百亿港元就等于打了水漂。
这是一场恶战,我方只能不惜成本,背水一战。
8月14日当天,恒生指数就上升了564点。
这只是初步一击,好戏还在后头。
到结算日那天,上午10点交易开始后,港府坚决买入股票,“炒家”大量抛售股票。
下午4点整,跳动的数字最终锁定。
股市交易量突破790亿元港币,创下历史纪录,高出过去香港单日最高成交额的70%。
恒生指数站稳7829点,期指7851点,这场保卫战,香港政府大获全胜。
这场金融战争结束了,给世界留下一个津津乐道的传说。
全球都见识到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思考。
后记
索罗斯搅乱市场,趁机谋利固然让人痛恨。
但如果抛开道德角度,仅从市场角度来看,他带来的未必尽是坏处。
就像大型食肉类动物在生物链中的作用一样,索罗斯的投机反而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的缺陷。
他锁定的目标,通常有个共性:当地汇率大幅偏离经济实体。
正是二者存在巨大的落差,才会扭曲资源的配置,无法建立健全的外汇市场,也因此才会给到套利者机会。
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让汇率迅速反映经济实质,建立起投资人的信心,才是根本之道。
参考资料
张锐.金融界的“拿破仑”索罗斯[J].决策与信息,2009,(11):46-49.
张燕.亲历者鄂志寰香港金融保卫战:港府对决索罗斯[J].中国经济周刊,2018,(5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