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近代卷Ⅰ):启蒙伦理与古典功利主义》

经历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最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现代伦理的功劳。


在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凡是自觉领悟并认同了现代伦理机制的民族,就能够以世界精神的巨大力量,迅速推进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赶上世界文明高速发展的列车;反之,但凡原教旨式地固守所谓民族传统以反抗现代文明的民族,最终都在反抗中成为失败者,从而延误发展的机遇。


本卷在历史文化进程与现代伦理机制确立的互动进程中考察各种形态的伦理思想之形成和演变,按流派与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及其在英、法、意等国所导致的功利主义伦理转型,对为现代精神立法的核心哲学家,按其主要著作来梳理各自伦理思想的脉络与体系,在此基础上,试图阐明道德哲学最为艰难的三个问题:现代人在破解伦理绝对善性的自身隐匿性难题时,为什么选择了以现实性(或实在论)态度来把握公道正义的实存路径?现代文化作为现代性道义的实存形态,为什么一再陷入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与战争之中?现代伦理为什么最终还是开辟出了几乎所有伦理都能接受和认同的人类文明之方向?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

(近代卷Ⅰ)

启蒙伦理与古典功利主义

邓安庆 著

图片



图书亮点
细致梳理、内容齐全:伦理学专业学者必入书目,哲学基础课程的标准读物。按流派与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细致、系统梳理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欧洲启蒙伦理思想对现代文明的建构性意义。一部近800页宏大的近代伦理思想史,超30位重要思想家之伦理思想海量放送。
史论结合:剖析近代伦理思想演进的内在动因与发展脉络,回答“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最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这一思想史基本问题。
装帧精美庄重,典雅大气:内外封结合,外封书名烫银,内封书名烫金。内文文字的间距与排版舒朗护眼,还配有精美的藏书票。
图片


作者简介
邓安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全球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西方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黑格尔著作集》(20卷理论著作版)常务副主编、《伦理学术》丛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第一哲学、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著有《谢林》《叔本华》《施莱尔马赫》《美的欣赏与创造》《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道义实存论伦理学》《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古希腊罗马卷):古典实践哲学与德性伦理》等,译有《伽达默尔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布鲁诺对话:论事物的神性原理与本性原理》,施莱尔马赫《论宗教》,司徒博《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等。
图片


试读章节
研究伦理问题最大的困惑就在于伦理一方面体现的是完全超越的绝对善,代表天道和神圣;另一方面又在习俗中被纲常化、规条化,因而是相对的、世俗的、特殊的善。只有理解了它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才能理解,伦理自身既文明又野蛮,在此意义上文明与野蛮不仅是现代伦理所具有的双重本性,而且还是一般伦理普遍带有的双重本性。作者在这里首先尝试为此提供一个并不充分的证明,而充分的证明却需要在我们十卷本所描述的“通史”本身的历史进程中去寻找。
我们能够接受的一个基本常识是,“伦理”本身具有十分复杂的语义结构,没有哪一个明确的界定,能够作为其普适的定义,这也是它的危险性之所在。我们在本通史导论卷《道义实存论伦理学》中所做的梳理,暗示了其复杂性的一个基本“密意”,它如同存在概念一样,总具有一种自身“隐匿性”。它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本义,即“归家”,但“归家”却又易引起带有过分文学性的乡愁和情感性的忧郁,难以在哲学上作为确定的概念而被把握。因此,我们带着追求确定性的意图,在导论卷中把伦理之“归家”本义,阐释为每一个生命体回到与自身“亲如一家”的保存自家性命与生命繁盛的存在机制。’作为“存在机制”,伦理可以如同物理那样,是自然自发机制。现代伦理一开始就追求把伦理作为这样的自然机制,即自然的自由(自发)机制或自然的社会机制。同时,伦理的自然是习俗化的第二自然,与不同文化体、民族的心性和自由意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圣贤的觉悟而提升到该民族宗教所信仰的绝对道义高度,获得最高的权威性与命令性,最终不可避免地落入“伦常”诚命中。这就使得伦理的规范机制成为习俗中最为严苛的法,伦理共同体中的所有人几乎很难对其“伦常”的“道德性”提出质疑,更别说违背了。质疑伦常的道德性,就等于质疑共同体共同的道德信念,就等于质疑这一共同体的人最终不懂道德,不知善恶。

图片

但是,如果没有这一质疑,基本上就不存在什么道德哲学。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我应该做什么”,指向的主体,是“实存”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他们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中思考“我该怎么办”,就是道德哲学的原初处境。因而,我们做道德哲学,要从分析这一道德困境的基本性质入手。所谓“不知如何是好”,不是一般地不识好歹、不懂善恶,而是在必将要做的事上如何为其绝对“应该”做的事提供最终的道义根据时,陷入了道与义的价值冲突:按照天道良心、按照习俗诫命,是“应该做”的;但是在客观上,在当下实存的处境中,我们却根本无法做。不是意志上无能为力,而是行动上无能为力。我们发现,在如此困境中,我们既不缺乏这样做的动机,也不缺乏这样做的种种“理由”,但是,我们现实地却真的无法做伦常所要求我们应该做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道德哲学的这一原初困境,即我们每一个年届中年的人都会面临该如何为父母尽孝的困境。尽孝是儒家伦常要求我们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我们也都拥有想让父母安享晚年的孝心或善良意志,但现实中,我们却无法尽孝。如果我们秉持“父母在,不远游”之古训,一辈子守在父母身边,结果就是穷死,无法尽孝;如果我们有幸远游到大城市甚至国外,事业成功,人生发达,我们还是无法尽孝,因为如果把父母接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家”中,让父母在归家中享受天伦之乐,很快,父母就感觉到在我们的“家”中,他们其实是无法“安生”的。承认这一点是残酷的,因为这里确实不是父母的家,而是一个他们无法熟悉的异域,一个除了我们他们谁也不认识、什么也不熟悉的陌生之地。他们可以像“旅游”那样来住几天,却绝不可能长久住在这里,这里根本不是他们生活的世界,他们也根本无法把他们的“世界”带到这个家,因而子女的家根本就不是父母的家,他们如何能安生?我们自以为把父母接到这个家居住,就尽孝了,但他们在子女的强留之下住在子女家中的感受,却是像“坐牢”一样。

因而,在如何尽孝的问题上,我们中国人几乎都面临着不知如何是好、该如何做才是对的的道德困惑。在此困惑前,“做”是一个正要发生却尚未发生的新举动。一旦做了,无论对错,都收不回来,都将成为历史。做对了,我们内心得意和满足;做错了,抱憾终生,无法弥补,唯有良心谴责。这就凸显了思考道德哲学“我应该如何是好”的重要性。

……
图片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导论:文野之别,现代伦理何以可能成为人类文明之道?


第一章 迈入现代之门:意大利文艺复兴伦理思想

第一节 早期现代性的步伐

第二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道德哲学的成就

第三节 文艺复兴伦理思想之高峰:马基雅维利“君主”与“共和”的政治德性论


第二章 为权利与自由立法:自然法作为现代伦理

第一节 自然法道德哲学早期形态: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的自然法思想

第二节 意志论与自然法:现代早期道德哲学之争

第三节 返回霍布斯与洛克的自然法


第三章 三位过渡性人物:蒙田、曼德维尔和帕斯卡伦理思想的意义

第一节 《蒙田随笔》中的伦理思想

第二节 帕斯卡论人性的高贵与正义

第三节 曼德维尔的利己主义与“乐利”文明启蒙



第四章 回溯17世纪的科学启蒙与现代伦理之转型

第一节 培根的科学启蒙与现代生活的“规定者”:科学的技术化

第二节 科学研究与霍布斯的心理利己主义

第三节 洛克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


第五章 启蒙伦理与英—法现代道德哲学形态

第一节 启蒙运动路线图

第二节 契约伦理的三个版本

第三节 法国启蒙伦理思想


第六章 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感理论与美德伦理

第一节 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启蒙精神

第二节 伦理学观念的转型:人性“伦理构造”中的“公共精神”

第三节 道德感、美德与价值


第七章 苏格兰启蒙之父哈奇森的道德情感主义

第一节 “道德感”启蒙与作为“幸福指南”的伦理学

第二节 “道德感官”与“道德情感”

第三节 人的社会本性与自由情感主义的美德论


第八章 复调性的休谟伦理学

第一节 休谟的“人性科学”与“道德学”

第二节 休谟重新解释因果关系的后果

第三节 休谟版本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

第四节 休谟版本的功利主义伦理学


第九章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第一节 “道德经济学”的启蒙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主义

第三节 亚当·斯密的“启蒙德性论”

第四节 亚当·斯密伦理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古典功利主义”


第十章 边沁的功利主义与英国现代法律改革

第一节 现代政治哲学的激进批评者

第二节 功利主义原理之证明

第三节 边沁功利主义法制改革的意义与效果


第十一章 穆勒:19世纪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经典表达

第一节 19世纪欧洲社会思潮中的个人成长

第二节 功利主义道德原则的系统证明

第三节 功利主义的“自由伦理”


第十二章 西季威克对古典功利主义原理的辩护和表述

第一节 作为方法论的“伦理科学”

第二节 功利主义及其方法的证明

第三节 功利主义的德性论


第十三章 进化论与伦理学

第一节 赫胥黎vs斯宾塞:“伦理达尔文主义”vs“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二节 “伦理达尔文主义”的证明

第三节 20世纪进化论伦理学争论的三大问题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系列

(十卷本)

(已出版3种)

图片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系列一改传统哲学史的写法,首次尝试写出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哲学史,系统论述从古希腊至当代的西方道德哲学,包含各主要流派及其进路,同时揭示不同时代的道德哲学与社会历史进程和伦理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究伦理道义的实存机制,发掘道德哲学谱系中使人成为人、使人生活出人性尊严与卓越光彩的规范性价值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