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湘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李秀英和丈夫王大明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这对夫妻结婚之初,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承受着生儿子的压力。
王家三代单传,在那个年代,男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李秀英生下大女儿时,虽然全家人都很喜欢,但对第二胎的期待更甚。然而计划生育政策正值最严格的时期,他们冒着巨大风险怀上了二胎。
不幸的是,第二胎依然是女儿。王家老两口早有准备,通过熟人介绍,找到了邻县一个干部家庭。这家人结婚多年未育,愿意收养这个女婴。在孩子出生的第五天,他们就将孩子抱走了。
李秀英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女儿的小脸。但在重男轻女的乡村,没有儿子的家庭确实抬不起头来。她只能用"干部家庭条件好"来安慰自己。
第三年,他们终于得偿所愿,生下了一个男孩。全家人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男丁宠爱有加,百依百顺。然而溺爱的结果并不理想,儿子在初中就辍学打工,染上了超前消费的恶习,常常需要父母替他还债。
大女儿远嫁他乡,忙于照顾自己的小家。而那个被送养的二女儿,在养父母家倒是过得不错。后来听说,她养母在收养她四年后又生了个儿子,但他们依然待她如亲生。
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深秋,李秀英因为摔伤住进了市医院。同病房有位老太太,her女儿是某大企业的高管,在国外留过学。让李秀英没想到的是,这位气质优雅的女高管,竟是当年被她送人的二女儿。
命运弄人。王大明被查出肝癌晚期时,夫妻俩已经债台高筑。二女儿得知消息后,带着两万块钱来看他们。她说话很少,只是默默地流泪。临走时,她婉拒了李秀英要联系方式的请求,只说了句:"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但我的父母是养育我的人。"
在王大明弥留之际,二女儿最后一次来看他。病房里很安静,只有呼吸机的声音。她坐在病床前,看着这个曾经放弃她的父亲,泪水无声地滑落。有些缺失的亲情,就像断裂的纽带,即使后来想要弥补,也再难修复如初了。
而王家的独子,直到三十岁还在城市里漂泊,靠借债度日。李秀英常常望着儿子的背影叹气,不知当初的选择到底对错。日子还在继续,但她心里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结,就像那年秋天,被人抱走的小女儿留下的空缺,永远都填不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