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代大权:“痛则不通”——我对全国美展的一点浅见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代大权

全国美展为什么非办不可,因为这是中国特色,集全国的美术作品反映存在与价值,存在是肯定现实,价值是表现意义。主题性也是主体性,每个画家都是主体的一部分,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因而画家以自我的认知和独特的个性,反映个体的意识与普遍的共性,真实就是判断标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环境如何不同,历届全国美展反映的真实不变。

我们今天披读前十三届全国美展的作品,看到的首先是那十三段历史进程的真实;其次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艺术的表里、内涵的深浅、语言的高低、形式的奇正等等都围绕和反映着历史的真实,这一真实通过全国美展的艺术表达,更形象、更生动地嵌进历史而成为永恒。

图片

叶嘉欣  “痛则不通”的全国美展(四帧组画) 漫画

我们再看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流派和主义的美术作品,无不以真实存世为前提。所以全国美展对真实的反映和表现,即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如果用伦理或功利的心理去揣测全国美展,必然歧义丛生;如果用小众或个人的尺度去衡量全国美展,也必然众说纷纭;如果别有用心地借用全国美展,必然堀堁扬尘。所以,当衡量的标准不一样时,则“红了芭蕉,绿了樱桃”。

图片

美展的全国性,决定了它的统一性和综合性,方方面面都要有一套标准和统一主题去概括与整合。在立足于真实的背景下,寻找政治与艺术的契合点。画什么与怎样画是画家的权力,而作品是否符合展览的价值观则是评委的责任。当权力与责任相遇时,全国美展的性质即决定了作品的去留。

图片

评奖是历届全国美展的行为机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更好”的目的,获奖应该是起步,而不是终结。但历届获奖的画家中,因此而结壳固化者并不罕见,这就要追责评委而不是迁怒展览。因为展览的意志是要通过评委的专业素养与敬业态度去实现,素养与态度之外,还有偏颇与私志,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术。评委的水平决定了展览的水平,当展览的公心与评委的私心对冲碰撞,入选与获奖的标准就会搖曳生姿,耐人寻味。

图片

回到十四届全国美展,从准备到开幕,各种批评从未间断。批评的内容既有美展本身客观存在的问题,这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有展览所无法承负的问题,甚至不是艺术该承负的,不是审美该承负的,而是艺术之外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图片

问不对题,必是出妖。如社会缺少建言和对话的渠道,许多人借题发挥,拿美展撒火出戾,下嘴千言,离题万里。大众与小众缺少认知和沟通的渠道,美展被当成接待室、信访办,问题就蜂拥而至。艺术与社会缺少透明的窗口,美展就是被砸的玻璃;客观与主观缺少立场思考,再现和表现就混为一谈;价值与意义缺少基本共识,鸡零狗碎就被无限放大,所以全国美展面临的许多问题,不是对一个展览的批评与建议,而是许多意见借道美展却目的不详。

至于评奖的高低错落,历史会在更开阔处给出肯綮的评价。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也不是甫一问世便举世瞩目,至于入选与未入选,时间会证明当事人的确切价值,是骡子是马,不在遛与不遛。

中医说痛则不通,“不通”让许多事的良苦用心最终不得人心。并且拿全国美展撒气无需成本,不需责任,还貌似公允雅癖。美展不是画家唯一的选择,参不参与都不耽误自己画画,获不获奖也不决定进步提高。它决定一件作品的命运,并不决定一位画家的一生。但任由秀场去炒作,任由市场去宰割,任由资本去把玩,都不应该是画家的为艺之道与为人之道。

家里再乱也得有家,所以不争执、还努力、继续干。

(作者代大权,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艺术创作专家指导委委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