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只为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全文1172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一些企业利用用户消费习惯等数据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价格,导致“大数据杀熟”现象。

02面对大数据杀熟,年轻人采取一系列创新手段,如统一释放信号、伪装成新用户等,试图打破算法编织的价格陷阱。

03然而,这些“反向驯化”尝试更多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应对策略,长期来看,随着算法不断优化,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04为此,企业应强化自律,将用户利益放在首位,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阙心怡 编辑 王彬

图片

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KNEWS截图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的生活紧紧包裹。它既是科技进步的象征,也是商业策略的利器。然而,科技的力量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大数据杀熟”即是其表现之一。对此,社会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与拨乱反正的能力,近期由年轻人发起的“反向驯化”行为,就是吹响了向大数据杀熟“宣战”的号角。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浏览记录、地理位置等多维度数据,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价格的现象。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老用户往往成为“冤大头”,享受着远低于新用户的优惠待遇。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人们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剥削感。面对网购平台、外卖服务、在线旅游等领域的价格歧视,年轻人不再沉默,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手段,利用平台的规则漏洞,与之展开了一场智慧与技术的较量,试图打破算法编织的价格陷阱。

例如,网络上疯转的视频中展现的:不少年轻消费者一致对着手机抱怨最近机票太贵,还是不旅游了,随后,消费者就惊喜地发现机票的价格大幅下降——年轻人统一释放的“信号”被平台捕捉到并“误读”,在价格上做出了调整。还有一些年轻人通过更换账号、清除浏览记录、使用新设备登录等方式,努力将自己伪装成首次接触平台的新用户,以期获得新客专享的优惠。同时在网络上,一个名为“momo粉色恐龙”的虚拟社群悄然兴起,成员们通过统一的昵称、头像和行为模式,集体规避算法的追踪,以此表达对大数据杀熟的不满。

这一系列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人对数字时代权益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作为数据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开始主动出击,寻求改变。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是对技术滥用的抵制,更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却也揭示了技术滥用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当然,这些“反向驯化”的尝试,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更多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应对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奏效,但长期来看,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其效果将大打折扣。要真正根治大数据杀熟,还得强化源头治理,为其套上制度和规范的紧箍咒。某种角度说,大学生对大数据杀熟的“反向驯化”,可以视为一种“行为艺术”,让全社会更加重视大数据杀熟,并进行精细化治理,也是这种“行为艺术”的“言外之意”。

日前,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重点整治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对此,企业应拿出更多的企业担当和责任,强化自律,将用户利益放在首位,而非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消费者,远离“杀熟”,诚信经营。而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大数据使用的边界,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推动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强对企业数据使用的监督,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这场智斗中,年轻人的声音应该被倾听,并要将年轻人的不满和期待,转化成治理成效。根治大数据杀熟,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大数据才能真正服务于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