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贝 | 全球化拷问:十字路口(下)

图片
这是雪贝财经第363篇原创文章
作者:周闪闪
策划:老胡



2023年,全球最大的快时尚零售品牌之一Shein(希音)和拼多多旗下的Temu水火不容,为争夺美国市场,两家公司大打出手,在美国法院相互提起诉讼。Shein指控Temu盗用它的商标,且在社交媒体推广时恶意炒作,比如要求网红对Shein发表“虚假和欺骗性言论”。而Temu反唇相讥,指控Shein涉嫌垄断,利用市场支配地位逼迫中国8000多家供应商不与Temu做生意。

两家公司的主要顾客都来自于非中国市场,两家公司也都不开设中文网站,在英文官网中找不到有关中国的任何元素,中国消费者也对其知之甚少。但是,在中国之外,两家公司的电商APP下载量长期占据各类全球榜单上的前几名,甚至威胁到亚马逊的关键市场。这两家公司在年轻人中尤其受到热烈追捧,在北美市场气势如虹,美国市场是他们共同的最主要营收来源地。

两家公司还有更多其他意外的共同点:创始团队和母公司都来自于中国;大部分的供应链和后台办公室都在中国;供货商的货源都依靠从中国进口超高性价比服装、鞋履以及饰品。

但是,他们都对中国背景闭口不提,甚至有意抹去身上的中国痕迹。

Shein的创办人是出身贫困、来自于山东淄博的许仰天,他从中国繁荣的服装制造业和广大的海外市场中看到了构建商业模式的机会。Shein2008年在南京创办,一开始只是在向海外市场销售价格低廉的定制婚纱,三年后他开始深耕跨境女装领域。2021年,Shein才完成将总部从南京转移至新加坡的工作,并就此对外坚称自己为一家来自于新加坡的企业。Shein的估值已经超过900亿美元,是京东市值的两倍之上。

Temu的母公司为拼多多,由来自浙江杭州的商业天才黄峥实际控制。这家公司在平台上销售的商品以提供大幅折扣为特点,例如2美元的T恤和5美元的裤子,这些商品大多直接从中国运送至全球消费者。Temu声称自己的总部设在美国波士顿,其一开始在官网中详实地介绍与母公司拼多多的隶属关系,但在发展一段时间后,这部分内容被全部删除。

如果在20年前,Shein与Temu有意抹去中国背景的行动会让人不可理解,而如今,这样的策略并不古怪。美国在过去几年、尤其是川普时代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威胁论的追捧,让从中国出发的跨国企业饱受困扰,甚至威胁到生存。

中国依然是世界工厂,并巩固了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中国正在摆脱全部依靠拼命延长工人时长,追求低附加值商品以谋求利润的血汗工厂时代。一些有雄心的全球化企业已经在产业和技术等更多高价值链条中占据更多份额,这些领域曾由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主导位置。

于是,排挤与市场抢夺发生得更为频繁和激烈,全球市场对于来自中国企业的包容也不同往日,甚至在一些国度开始充满敌意。这与联想集团海尔、TCL等在20年前即已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面对相对包容的环境并不一样。

为了避免惹恼贸易保护主义者,Shein一样的后来者的身份认定陷入困境:这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或中国企业家,一方面希望在海外成熟或新兴市场抢夺市场份额,一方面赖以生存的产业链和中后台都来自于中国。

他们对中国有强烈依赖,但又不得不试图淡化这层关系。

2016年11月,张一鸣参加央视《对话》节目,黄峥是台下三位嘉宾之一,那时候拼多多年营收还只有5亿元。他站起来对张一鸣提了一条建议:

“如果我是张一鸣,我会更加激进的做全球化。因为我们这一代创业者跟上一代相比有更大的全球化视野,更早的接受国际化资讯,全球化的机会也更大;从价值的角度看,带领中国的资讯走出去,为整个国家创造的价值也是最大化的。当你的整个公司布局到全球,反过来集中全球的资源回来做中国市场,也会变得更加从容一些。”

数年之后,张一鸣麾下的Tik Tok做到了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分享平台,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世界级应用,而黄峥的拼多多年营收已经接近2400亿,Temu也在全球化市场攻城略地。他们都在短短数年之内创造了商业奇迹,都创造了一个市值以千亿美元计的全球化公司。

不止在互联网领域,汽车行业是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另一个举足轻重的耀眼场景。对了,我们要说的是一个全球年营收接近3万亿美元的行业,是中国地产开发行行业体量的两倍。

不必妄自菲薄,是时候重新审视中国对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了。总体而言,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在把曾经领跑全球的日本公司抛在后头,中国汽车也已经摆脱设计蹩脚、做工粗糙的旧时代了。

中国生产的电动车2023年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已达到64%,2024年前十个月继续保持68.9%的高份额。当然,在这个竞争要激烈更多的市场,中国汽车行业遇到的路障和高墙也要麻烦得多。

时代就是这样走到一个又一个路口,世界正在进入到一个大变革时代,跨国企业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从未如此繁复而又性命攸关。

幸运的是,最大的确定性是中国企业家们从来都不欠缺化解风险的智慧与开山修路的魄力。新一代中国企业家们多了另一种确定性,那就是对全球化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超级浪潮中,有一个被所有经济学者都认可的共识: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成功典范。

在过去的45年里,中国已经从世界上最贫穷和最孤立的国家之一转变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历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来自于中国的跨国公司也因此受益,并成为全球化赢家。

在过去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欧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活跃度开始降低,来自中国的企业开始挑战西方公司。例如,联想集团从2013年起站上了PC出货量全球市占率第一的位置,其把持这一王座几乎再未旁落;来自印度五大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品牌有4个是中国的。非洲最大的畅销手机来自中国。2022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到了2023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中国的融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也非比寻常。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从2012年的22.3%上升到了2021年的30.3%,达到31.4万亿元,制造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则从2012年的1.9万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2万亿美元,占全球制成品市场份额从16.3%提高到20%在美国,一些品类商品的消费几乎完全从中国进口来满足。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制造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及日渐重要的资本输出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202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接近1800亿美元,创出5年新高。

改革与开放是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发展的两个核心逻辑。站在今天看过去、看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时代进程,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浪潮中的时代进程,可以说,过去20余年在经济领域,中国已被深度全球化。

这表现在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贸易依存度长期较高,2021年为34%;中国引进大量外国直接投资,2022年达到创纪录的1891亿美元;在开放市场度上,中国排名可能不会靠前,但一定是步子迈得最快和最大的,“Made in China”之外,也有“Made for China”;在跨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上,中国的全球化企业更为多元,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在中国的全球化企业中得到了兼收并蓄。

在国际化公司的全球化运营方面,过去IBM、GE、三星等一流跨国公司走在了中国企业的前面。但过去20年来,以联想集团、华为、TCL及海尔等已经达到或接近一流跨国企业序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跨国企业依然有文明级差距。

企业出海和走向全球化运营当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在不同的路径和策略下经历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对中国优势出海企业的分析,我们总结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出海模式:出口贸易、海外营销、海外运营以及全球化运营。

其中,出口贸易:该模式下,企业的海外业务以对外出口为主,通常在海外没有自己的销售和运营团队,借助海外贸易伙伴将国内的产品或服务输出到国外市场。

海外营销:该模式下,企业在国内具备较成熟的产业链,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全球化品牌形象,开始组建海外本地化的销售公司和营销团队,通常企业总部、研发团队及供应链主要位于国内,会制定海外专属的产品和市场策略,但是还没有形成海外本地化的生产基地、采购及物流配送等运营体系。

海外运营:该模式下,企业通过自建或收并购方式开始打造海外本地化的运营能力,并在海外市场拥有独立的本地化品牌、产品研发、生产、采购、物流配送等完整的实体业务运营体系,适时推出符合当地政府要求及市场需求的产品,但是这些业务相对分散,还没有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运营。

最后一种,也是成熟的全球化公司的国际化程度衡量标准。即全球化运营:该模式下,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套全球模板以及整合的全球运营管控体系,在对海外业务进行规划或推广时,能够将全球产业链充分融入至海外本地化业务,形成全球生态合作与协同体系。因此企业通常采取集中管控,对全球业务进行一体化的运营管理。

从更宏大的历史观和全球视野看,来自于中国的国际化企业也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明确、直接的阐述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世界更加理解和尊重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无论地缘政治压力有多大,连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业力量并未削弱,甚至更加强大。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