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微视评:​治理“大数据杀熟”,还需制度保障

“大数据杀熟”把网友逼成了算法专家。有网友分享买便宜机票的秘诀,关键在于,要让系统把自己的用户画像,从“想要进行跨国旅行的有钱人”,变为“旅行取决于机票价格的、没什么钱的人”。怎么做呢?年轻网友“兔兔”说:“一开始搜出来的机票价格是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航班价格变成了1903元。”

是不是很神奇,颇有点“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感觉。面对“大数据杀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算法驯化”,比如像买机票的这位网友一样,通过一些评论,建立自己想要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还有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试图让系统看不出谁是谁,难以精准推送,把高科技的算法淹没在网友大军的汪洋大海中。还有网友不停地注册新账号,尽可能地享受新客福利。

“大数据杀熟”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熟客、回头客,在传统买卖里,都是奉为上宾,享受优惠的。但在网络交易中,后台掌握了大数据,用户对于平台是单向透明,每个人的底牌全被商家看穿了。年轻人的反向“算法驯化”, 虽然看上去很有创意,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不平等状况下的无奈之举。在平台和商家掌握规则的情况下,用户的小心思很容易被再次算计,商家很容易预判网友的预判,“算法驯化”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近日,国家网信办出台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到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有关专家认为,仅靠平台自查是不够的,第三方机构和成熟统一的评估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确,大数据不能成为商家收割消费者的工具,相关各方需要形成合力,在法规制度上保障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图片

评论员:刘畅 |编辑:李海

主编:冯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