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同的华语方言群体也曾发生冲突,导致人员伤亡

▲ 新加坡眼,点击卡片关注,加星标,以防失联


2024年8月3日,务资政李显龙出席种族和谐行动论坛,回答了在场观众和主持人的提问。


主持人:请继续提问。


Alister:你好,我是Alister。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我有一个问题,我们在组屋和学校方面已经做得很好——这些是物理空间。但现在在年轻人中,我们也看到数字和网络空间的事件增加。您预见到哪些潜在挑战,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李资政:我们接下来会讨论这个话题,但我想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使情况变得更容易,因为存在共同的兴趣。你有一个跨越全新加坡、不同种族和背景的人群的兴趣小组,这让你更容易形成一个社区,进行交流。但与此同时,也更容易形成回音室(echo chamber),你可能只会和自己狭隘的兴趣群体交往。也许你们是相同的种族或宗教,听不到其他人的声音,你的信息流也只会停留在这些内容上。这就成了一个难题,你需要从中走出来。实际上,最直接的答案是,不要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网络空间。请把一部分时间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虚拟形象,我们是现实中的人。你需要有人可以触碰、感受到,也需要走出去,让别人触碰和感受到你。


图片


主持人:李资政,我们可以再接两个关于这个话题的问题吗?如果可以的话,我会请其他人将他们的问题留到后面的主题讨论时再提。我们还有两个其他的子话题要讨论。请继续提问。


Levana, Anne:下午好,李资政和各位嘉宾。我是来自敦民中学的莱薇娜,我是来自圣方济中学的安妮。我们有两个问题。李资政,您提到我们需要让人们知道随意的种族主义是不对的,但又不能过于敏感。那么我们应该在哪里划定界限呢?因为种族主义和随意种族主义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和非常细微的界限。作为年轻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谢谢。


李显龙:有时候情况非常明确——如果有人对你说种族歧视的侮辱性言论,而且他对你很生气,那显然是冒犯性的。他有意要冒犯你,你也知道,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这种行为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那是一个大问题,必须采取措施解决。


有时候情况则不那么明确。你可能和朋友在一起,开玩笑。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社区感到自豪,我们在新加坡并不是要完全忽视种族差异。如果你是新加坡华人,你有华人的文化、遗产、语言和历史;如果你是印度人,情况也是类似的,根据你来自印度的不同地方,可能还有很多不同的变体;如果你是马来人也是如此。因此,当你与他人不同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倾向。我对自己感到自豪是可以的;但对你不那么自豪就不太好;如果我看不起你,那更糟糕。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


即使在华人内部——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少了——但在早些年代,不同的华语方言群体之间曾经存在非常强烈的方言自豪感、方言竞争和方言冲突。例如,在19世纪,大约150年前,曾发生过福建人与潮州人之间的骚乱,导致人员伤亡。在同一族群内部,你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不同族群之间,也可能发生类似情况。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看不起别人,更糟糕的是贬低或贬损别人。


我认为,如果是恶意的,情况会很明确;如果不是恶意的,我是否应该感到冒犯?这些社会规范是会变化的。例如,在新加坡,我们有种族节日。如果是屠妖节(Deepavali),华人嘉宾经常会穿上纱丽或一些印度服装。如果是开斋节(Hari Raya),非马来嘉宾有时会穿马来传统服装。我和你是朋友,我这样打扮是为了向你致敬。但在美国,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你不是我的一部分,你穿上我的衣服是不被允许的。这被称为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基本上是这样一种观点:我为自己感到自豪,但你没有权利代替我自豪。人们对这些事情感到非常焦虑。我认为这让生活变得很疲惫。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平衡点,也是年轻人需要设定的平衡点。我有一定的看法,但那是因为我在某个时代成长,那是我所形成的方式。年轻人在不同的时代成长,你们必须找到自己的规范和前进道路。我希望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实际的、稳健的平衡点,使我们能够和谐相处,并走向世界。当我们进入另一个社会,那里的人的敏感度和处理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时,希望你们不会因为震惊而突然晕倒。因为外面的世界非常广阔,许多地方的情况与新加坡大相径庭。


《海峡时报》上有一篇文章,由副主编撰写。他是一位印度记者,名字是 Bhavan Jaipragas。他在海外的几个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新加坡,他写道,通过在这些发达、繁荣、成功的地方生活,他更加欣赏新加坡。他提到自从他上次在新加坡生活的六、七年前以来,我们在礼貌和彼此体贴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我们在多种族和谐与相互接纳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地方。虽然我们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但与其他社会相比,我们的表现相当不错。我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同时继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你们老师常说的——非常好,但要更加努力。

KS丨编辑

HQ丨编审

新加坡总理公署丨来源

新加坡总理公署丨图源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