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洞大熊猫:我的秘密还在生长

双河洞大熊猫:我的秘密还在生长


双河洞是亚洲第一长洞,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完整大熊猫化石最多的洞穴,至今已发现大熊猫化石47具。最近随着四川观察等一众媒体关于大熊猫及大熊猫化石的相关报道,双河洞大熊猫化石迎来一波关注高潮。

“真稀奇,四川的大熊猫生活在山上,贵州的大熊猫为什么进了双河洞而且还不少?它和四川的大熊猫是不是一个袓宗?”等等的一大堆好奇需要答案。


充满同样好奇的记者对长期从事双河洞大熊猫化石研究的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王德远助理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据介绍,自1987年至今,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联合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外洞穴探险家对绥阳县双河洞进行了持续30余年的中外联合科考,特别是2011年以来,随着探险深入到往常科考队员都难以到达的洞穴极深处,科考人员不断发现大熊猫化石。

2019年开始,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王德远等研究人员持续深入专注于双河洞古熊猫的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研究。科学回答了相关问题。

图片

“经过测年,发现最老的一个距今超过10万年,最年轻的只有几百年,但大多是3至1万年之间,正是地球非常冷的一段时期。它们大都是在洞里摔死的。如果是在地表死亡的,不出一两个月就会都腐烂完了,然后水一冲会把它骨头冲的很散乱,就是不可能在一块。我们在洞里发现的大熊猫化石,经常都是它的身上的头、腿、包括脊椎这些骨头都在一块的,所以我们基本推断这些化石大都代表了一个个完整的个体。是洞里的环境相对稳定使得这些熊猫遗骸能够保存至今”王德远说当时双河洞及周边环境应该非常适合大熊猫的栖息。双河洞的大熊猫不是同一时期的,所以不是集体死亡的结果,古熊猫和现在大熊猫一样,应该也是独居的。而且大多数是不小心掉到双河洞裂隙里或是竖井中摔死的,能在双河洞发现不少的大熊猫化石得益于双河洞的洞内环境。

气候变化让它消失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几百年前的气候和现在的气候变化应该不会很大。所以说更多的还是因为人的因素。古人类的活动挤压了当时熊猫的生存空间,导致它们逐渐在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发生区域性灭亡。四川那边山更高,人的活动更少,所以有幸使少量的大熊猫保存了下来。”关于大熊猫的种群数量缩少的原因,王德远说前期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但后期更可能是因为人的因素让大熊猫变得如此珍稀。

图片

对于四川的大熊猫和双河的这些大熊猫是什么样的亲缘关系这个问题,王德远的回答是“现在那个古DNA数据还没出来。我们也期待从分子生物学方面给我们更多的答案。”

王德远他们研究发现双河洞古熊猫不仅有伪拇指,而且体重也在演化,“它体型最小的时候可能就像只狗那样大小,我们根据化石材料,推断出200多万年以来的大熊猫的体型演化趋势:在100多万年以前可能只有60多公斤重,到现在平均120公斤左右。”

“另外通过化石材料也能反映其他的信息,比如通过同位数看看它吃的是什么,当时他这边的降水情况、气候干湿状况等内容也可以反映出来。”王德远他们研究双河洞大熊猫化石的目的,除了要回答它是怎么演化来的、怎么在区域灭绝的、它的食性是怎么转变来的、它为什么吃竹子等等问题,还要探知当时的一些古环境信息。

“我们也非常期盼,期盼发现更多完整的个体,还期盼发现更老的或者更年轻的个体。对于熊猫这个物种来说,十来万年的演化历程从它身体形态上来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时间拉长到几十万年可能会有一些明显的变化。”王德远告诉记者今年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长度刷新至437.1公里,接下来双河洞科考的洞况将更加复杂且险象环生,但是他们将因满怀期待而不畏艰险。

图片

诗人梅尔在她的诗作《双河溶洞》中写道“我不能告诉你所有的秘密,因为我的秘密还在生长。”相信在王德远他们一往无前的探究中,更多的更深层的包括有关大熊猫前世今生的秘密将被破译。

图片

图片

主办: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石芝谋 | 总编辑:卢永贤

副总编辑:彭坤煜 陈霞

责任编辑:张丽 | 责任校审:周黎黎

全媒记者: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