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只有五个县,还要把国号刻在钱背上 | 借“钱”说事55

启风/文

在中国古钱的正面,国号的出现频率虽远远低于年号,可也能轻易举出大夏真兴、大唐通宝、周元通宝、圣宋元宝、大明通宝等等例证。

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一些钱币会在背后加铸国号。就我所知,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个国号曾出现在钱币背面,而其中两个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的福建地区。另外,越南黎朝、丁朝等有背“黎”、“丁”等国号的方孔铜钱。

在唐末乱世中,王潮、王审知兄弟占领福建,继而建立闽国。闽国铸币以铅钱为主,正面主要沿用唐朝“开元通宝”钱文,背面有的无字,有的仿“会昌开元”加上代表铸造地福州、建州的“福”字(很常见)、“建”字(极少见),还有的铸“闽”或“殷”。

图片
图片
图:背“闽”的开元通宝铅钱(启风藏)

对于这个“闽”,大家一看就明白,那是王家的国号,那么“殷”呢?其实也是。原来王审知死后,闽国便陷入了宫廷政变的漩涡,其后三任君主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都死于非命。王延曦夺得政权后,又与割据建州的兄弟王延政连年交战,后者于公元943年称帝,国号就是“殷”。

王延政实际能控制的地盘只有将乐、建阳等几个县,因此被王延曦的优伶讥讽为“五县天子”。殷国力量虽然不大,制度倒挺齐全,包括铸行了背“殷”字国号的开元通宝铅钱。

背“闽”、“殷”国号的钱币不仅有小钱,也有大钱。王审知铸有开元通宝背“闽”字和月纹的大铁钱和大铅钱;王延曦以自己的年号铸造了同样背文的永隆通宝大铁钱;王延政称帝后改元“天德”,又铸了背“殷”字的天德重宝大铜钱。这些大钱的直径多在3.5厘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4厘米,当百使用。

图片

图:中贸圣佳曾经上拍的一枚“天德重宝”


公元944年,王延曦被属下大将杀死,王延政闻讯后立即攻打福州,到945年便从殷国天子恢复为了闽国皇帝。满打满算,殷国不过存在了两年,因此背“殷”的钱币极其少见,即便是开元通宝背“殷”的小铅钱,通常也能拍到一两千元,至于天德重宝背“殷”大钱更名列“五十大珍”,价值数十万元。

1927年秋,收藏家王荫嘉得到一枚背“殷”的天德重宝,他极为开心,说“昔有得中泉而筑室,奉太夏以名斋。爰斯例,以所藏‘殷泉’为号”。王荫嘉从此自号“殷泉”,并刻了一枚带有此二字的印章,用在钱币书籍和银行支票上。

图片

图:《王荫嘉品泉录》中第一张拓片即是那枚“天德重宝”背“殷”钱

除闽国外,南明也曾在钱币背面铸国号。南明获得广泛承认的有“四帝一王”。“四帝”是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和永历帝,“一王”指鲁王,除在位极短的绍武帝外,其他几人都曾铸造钱币。永历帝在位时间最久,所铸钱币的数量和版别自然也就最多。永历通宝中有一套所谓“敕书钱”,其中一种背有国号“明”字。

图片
图片
图:背“明”的永历通宝(启风藏)

广西钱币学会编著《永历通宝钱考》一书中说,永历通宝背“明”钱在广西桂平(古称浔州)地区经常出土,“可以肯定是与背文‘粤’字钱同为古浔州钱监鼓铸”,版式大体可分为“开口明”和“闭口明”两种。

以上几种钱,尤其是背“闽”永隆通宝、背“殷”天德重宝和背“明”永历通宝,正面是纪年的年号,背面是铸造它的政权,这搭配在古代少见,到现代则成了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