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但我们对螃蟹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外观上,艺术家却能够从中挖掘出独特的艺术巧思。
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12月15日18:00《我与海洋那些事》,到厦门来一场螃蟹奇遇记。
90后艺术家黄倞朗投身标本创作已经许多年。标本的选择讲究“可得性”,潮间带常见的螃蟹成为了黄倞郎的目标。
黄倞朗常常到厦门海沧湾赶海采蟹,这里能采集到的螃蟹有十几种,都是做标本的好材料。
黄倞朗说,采集到的螃蟹需要放进冰箱进行冰冻处理,再加入酒精、聚乙二醇浸泡,接着进行烘干、调整姿态,最后泡入树脂固定成型。
而后,差不多一到两天,表面就能形成好看的氧化层,这意味着标本雏形完成,可以进行装框和二次创作。
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黄倞朗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把两种不同科的螃蟹设计在一起,凸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
黄倞朗也试过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比如引入传统油画来绘制海洋,让海洋的波涛汹涌与标本的立体形象相互映衬;或通过颇具新意的声、光、电方式,让螃蟹拥有光影的美感。
雕塑艺术家杨彧出生于厦门,四面环海的鼓浪屿催生了他对海洋的最初向往。
2007年,杨彧开始从事雕塑艺术的创作。五年来,“螃蟹”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题材。为什么在众多海洋生物中,杨彧会对螃蟹情有独钟呢?
杨彧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螃蟹的寓意特别好,有金榜题名、八方来财之意;从创作题材来看,螃蟹种类特别多,因此可以提供多样的艺术创作选择;此外,螃蟹还具有无与伦比的海洋文化价值。
每周日18:00,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15分钟文化专题片《向往的大海》,通过福建水下考古、福船文化、海洋影像、惠安女等特色人文脉络,呈现福建海洋文化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时代风采。
查看原图 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