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顶替父亲工作名额给了妹妹,哥哥至死都没原谅母亲

死去的母亲,躺在那口朴素的棺木里,脸上带着安详。院子里零零散散站着几个人,大都是来帮忙的乡亲。这是李家村一户人家的丧事,死者是李家的老太太,享年八十五岁。

图片

在这个秋雨绵绵的清晨,李家的气氛格外沉重。老太太的女儿秀英站在棺木旁,神情哀伤地整理着母亲的衣衫。而在这个本该全家团聚送别的时刻,老太太的儿子和他的家人却一个都没来。

村里的老支书张大爷叹了口气,他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二十五年前的那场风波,如今依然在这个家庭里激起涟漪。那时候,李家老爷子因病去世,单位按照惯例可以让一个子女顶替他的工作。

老太太当时做了个决定:让小女儿接班。这个决定像一颗种子,在儿子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一棵苦涩的大树。儿子认为,他是长子,理应继承父亲的工作。可母亲却把这个机会给了妹妹。

日子一天天过去,妹妹在单位工作顺心,工资水平节节攀升。而哥哥只能在村里种地、打零工,兄妹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每当看到妹妹开着小车来看望母亲,儿子心里的怨气就又多了几分。

图片

老太太晚年一直跟女儿住在一起。三年前村里拆迁,分到了一套八十平米的房子。这套房子成了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儿子托人要分一半房产,否则就不参加母亲的葬礼。

邻居王婶说起这事直摇头:"这些年老太太生病,哪次不是女儿照顾?打针吃药,端屎端尿,样样都是秀英在做。"可也有人说,不管怎样,儿子都是儿子,该给点房产补偿。

雨水打在瓦片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秀英站在院子里,看着天空中飘落的雨丝,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些年母亲每次见到儿子,都想拉着他的手说说话,可儿子总是找借口匆匆离开。

出殡那天,街坊四邻来了不少人。按照当地习俗,该由儿子摔盆,可最后还是秀英拿起了那个老盆。盆碎的声音在寂静的街巷里回荡,仿佛也碎了这对兄妹最后的情分。

图片

棺木抬出院子的时候,有人看见秀英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她不是在为母亲的离世而哭,更多的是为这个破碎的家庭而悲伤。街坊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女儿太执着,有人说儿子太绝情。

送葬的队伍缓缓向村外的墓地移动。远处,一个男人站在田埂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那是老太太的儿子,他不敢靠近,却也舍不得走远。当棺木被缓缓放入坟墓,他转身离去,背影显得那么孤独。

老支书说,在农村,房子地契都是小事,亲情才最重要。可如今的人们,为了些物质的东西,连最基本的人伦都可以放下。他掸了掸烟灰,望着远处说:"活着的人啊,记着仇恨容易,放下却难。"

入土为安的仪式结束后,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散去。秀英跪在新堆起的坟前,轻轻抚摸着湿润的土地。她知道,从此以后,这个家就真的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