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苏州吴江七都木偶昆曲全国巡演首演在苏州湾大剧院圆满落幕,“200岁”的七都非遗在苏州湾畔绽放出时代新光芒,收获如潮好评。
舞台中央的幕布上,投影出木偶昆曲起源与发展的VCR,光影交错间,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两百多年的曲艺长河。随着聚光灯的投射,纯木偶表演《吹唢呐》和《狮子舞》以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形象,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短线木偶在演员的操纵下,灵活地在舞台上跳跃、旋转,与观众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互动。
紧接着,“传承”篇章缓缓展开,VCR中,七都提线木偶的起源、昆曲传字辈艺术家的风采,以及昆曲对七都提线木偶的深远影响,一一呈现。随后,《十五贯·测字》《十五贯·审鼠》《白蛇传·盗仙草》等昆曲经典剧目,通过木偶的演绎,在精心设置的小舞台上大放异彩。木偶的每一个动作都细腻传神,与昆曲的唱段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传统木偶昆曲艺术的精髓。
而“坚守”篇章,则是整场演出的情感高潮。VCR聚焦演员们背后的故事,他们多年来对木偶昆曲艺术的坚守与传承,让人动容。随后,《牡丹亭·游园》和《牡丹亭·惊梦》精彩上演。舞台上,操作木偶的演员与木偶仿佛融为一体,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倾泻出巨大的艺术美感和情感张力。
“我们希望通过巡演这样的形式,向全国各地的朋友展示木偶昆曲这一带有七都传统特色的江苏省级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希望更多朋友能通过演出认识木偶昆曲、关注木偶昆曲,一起加入到木偶昆曲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演员孙菁表示。
首演结束后,七都木偶昆曲全国巡演将于2025年起在扬州市戏曲园偶遇小剧场、泉州木偶剧院大剧场、晋江戏剧中心等地陆续开展。七都木偶昆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始于在吴越村创建的姚氏“公记保和堂”戏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之久,匠人们巧妙地将木偶戏与昆曲这一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既保留了昆曲唯美,又增添了木偶戏趣味的全新表演形式——七都木偶昆曲。
2004年起,七都镇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木偶昆曲开展抢救、保护,并把保护传承木偶昆曲这一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培养了以孙菁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昆曲表演水平和木偶技艺的木偶昆曲接班人。
近年来,七都镇聚力阵地建设,以“老带新”的方式,推动木偶昆曲在传承中得到发展。“非遗进校园”社会实践活动遍地开花,“小昆班”教学课程走进小学、中学,创新改编现代剧目广受好评……2017年,七都镇洪福木偶昆剧团(现为七都洪福木偶昆曲保护传承中心)开设了第一届木偶昆曲暑期成人培训班。2023年6月,七都镇与苏州市艺术学校合作,在苏艺开设昆曲木偶选修课(每周一次),七都镇提供木偶道具、师资,开展现场教学。开办一年来,广受苏州艺术学校学生好评,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木偶昆曲的业余爱好者。
七都镇还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对木偶昆曲这一非遗项目进行活化创新。今年,由七都镇人民政府与苏州七宙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宙”)共同打造的国内首部原创提线木偶国漫作品《神川鉴之洗剑录》先导片顺利进行了拍摄。据了解,该作品第一季计划制作20集,预计在2025年上线。与此同时,七都镇政府还与科大讯飞(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初步尝试将昆曲念白与“讯飞音乐”旗下虚拟艺人——luya相结合,打造了《神川鉴之洗剑录》首发推广曲《无人会》。今年7月,融入七都木偶昆曲元素的连环画作品《寻“承”记》亮相今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木偶昆曲通过另一种艺术形式被更多人知晓。
七都木偶昆曲融合了昆曲婉转的水磨唱腔、细腻传神的歌舞动作,再加之妙趣横生、姿容生动的木偶演绎,在继承昆曲声、动、歌、舞精华的同时,发展和丰富了昆曲的表演形式。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公示了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七都镇木偶昆曲榜上有名,成为吴江唯一入选案例。今年,木偶昆曲又入选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汇编。
如今,七都木偶昆曲已正式踏上全国巡演的征途。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巡演,七都木偶昆曲将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份指尖上的戏曲瑰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