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8

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甲午海战:装备足够“黑科技”速射炮,北洋水师就能赢? | 循迹晓讲

图片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图片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循迹晓讲”  。

 Follow us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三十周年。说到这场战争大部分中国人印象里无非是庞然大物的大清败于小国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等等。以至于这次战争的历史意义如此之大,后人在检讨北洋水师失败原因的说法也有很多,从慈禧太后修园子挪用海军经费到炮管晾衣服,再到炮弹填沙子,亦真亦假,不一而足。


图片

◇ 图为《马关条约》签订场景复原


细究之下,拨开这层迷雾去看真实的历史,不难发现有一件武器对于战争胜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速射炮。速射炮顾名思义,开炮速度非常快,这样的炮也的确是19世纪后期炮兵革命的产物。


那么速射炮从技术上是如何实现快速发炮的,甲午海战之前大清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对这速射炮的看法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影响了海战的结果和往后两国的命运?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片


图片

◇ 图为法国电影《拿破仑战争》中的炮兵

图片

◇ 图为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上的前装炮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讲速射炮之前就得讲讲为啥过去的火炮不能速射。咱们中学物理都学过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加于对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具体到火炮开炮这个动作,炮弹出膛瞬间会给炮管一个相当大的反作用力让炮管往后退,在火炮术语当中这被称为“后坐力”。直观来说,炮弹重量越大,速度越快,后坐力也就越大。


最早的那些火炮就是靠着炮管去硬抗这些,后来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炮兵成了大兵团作战的重要火力支援,火炮就给装上了轮子被马或者人拖着到处走。火炮装轮子的一整套机构叫做炮架。


图片

◇ 图为M1897式75mm火炮(也就是李云龙口中的“意大利炮”),与过去的架退炮相比,该型火炮加装了液压驻退复进机构,这一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大大减轻了传导到炮架上的后座力,使得开炮后火炮不再整体向后移动

图片

◇ 图为福建马尾晚清岸防架退炮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它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火炮的机动问题,但后坐力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火炮开炮时,带着轮子的炮架也要承受后坐力,会带着炮管向后移动相当一段距离。那么炮兵就得费劲儿把这门火炮推回原位,这个过程叫做“复位”或者“复进”。此时火炮的发射状态相比之前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要想再次开炮还得重新测算距离和其他一些参数,射速当然快不起来。可以说这后坐力的硬伤,是19世纪初火炮无法速射最关键的原因。而在那个时代,谁家的炮兵能测算,开炮,复位,这个周期完成的越短,战争女神的天平就会往谁家倾斜。


图片

 图为皇家海军32磅前装炮


除了这个,火炮发射的原理是用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推动炮弹往前飞,早期的火炮需要在发射前把火药和炮弹从炮口塞进去,还要检查万无一失才能开火,这样的前装炮发射速度当然快不起来。后来引入了后装炮,炮弹和发射火药从后膛装入,如此一来发射速度比前装炮有所提高,但是因为炮弹和火药还是分开装填,发射后炮膛里还有残留火药必须彻底清除,这么一来射速还是上不去。


图片

◇ 图为克虏伯80毫米架退式野战炮

图片

◇ 图为大炮的架退构件


19世纪爆发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对火力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火炮发射速度如果比对方快,就可以在战场上形成火力压制。所以当时的工程师在想各种办法提高火炮的射速,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后坐力的问题。当时工程师想到的一个办法是把炮架做成倾斜的滑轨,越向后越高,这样当火炮开火之后虽然炮管还会向后移动,但会在重力作用下回归原位。这样的倾斜炮架在19世纪后期曾经流行一时,大清的相关报告中把它称为“架退炮”。


图片

◇ 图为日本电影《二百三高地》中日军从本土运来的280毫米岸防炮轰击俄军203高地

图片

◇ 图为日俄战争中的日军280岸防炮,可见其巨大的炮身,炮架与底座齿轮


理论上讲,架退炮可以不靠人力把火炮复位,但倾斜轨道占据空间庞大,火炮的复进速度还是不够快,并且后坐复进对轨道炮架损伤也很大,所以这样的架退炮多是大口径重炮采用,比如体积巨大的岸防炮。对于海军来说,军舰上寸土寸金,不可能摆的下这么巨大的炮架,而且它的复进速度也不让人满意,对海军来说,架退炮距离“满意”有相当大的差距。


图片

19世纪中后期的意大利海军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全速射炮军舰,这艘名为“皮埃蒙特”号的防护巡洋舰,载排水量2900吨配备12门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其中6门为152毫米口径,另6门为120毫米口径 图为停泊在港口的“皮埃蒙特”号


图片

◇ 图为建造中定远舰305毫米双联装巨炮


事实上,甲午海战中日本和大清海军大量装备的巨炮都是这种,包括定远镇远的305毫米火炮,以及三景舰上装备的320毫米火炮,它们口径巨大,但射速太慢,通常情况下需要两分钟能打出一发炮弹,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也是一分钟一发的射速。如果甲午海战光是这样的炮战,那么大清显然比起日本海军优势明显,战争结果也不至于是后来的样子。


图片

◇ 图为“济远”号的150毫米旧式后膛炮


但对于大清来说,不幸的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恰恰就是世界海军和火炮革命性进步的时代,昨天还堪用的东西转眼就会落伍。1886年,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了一款120毫米火炮,这火炮相比于之前的产品增加了两个结构,分别是摇架和复进机。有了摇架,火炮炮身可以不直接安装在炮架上,而是有了摇架的软性连接。而复进机则是通过手段把炮身后坐的动能储存为势能,然后让炮神快速复位。


图片

◇ 图为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速射炮

图片

 图为阿姆斯特朗152毫米速射炮


早期的复进机用的势能储存工具是弹簧,到后来则换成了液压油。有了这两个东西,火炮身管在发射后沿着摇架后坐,炮身不动,与此同时复进机快速储能,并在后坐结束时立刻释放能量让火炮复位。摇架和复进机的体积小,而且能大大减少火炮复进的时间,过去的架退炮显得缓慢而过时。


图片

 图为“秋津洲”号装备的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速射炮


不仅如此,阿姆斯特朗的工程师也对炮弹进行了改良,过去炮弹和发射药的分装结构被换成了药筒发射药,发射药包被封装在带底火的黄铜药筒里,装填完毕后射手只用扣动扳机就可以完成击发。可以说这样的炮从根本上解决了速射的难题。理论上讲一个训练有素的炮组一分钟可以打出10到15发炮弹,其火力密度完全不是过去的架退炮能比的。而这样的摇架和复进机,也是日后各国火炮的标配了。


图片

 图为中日海军军力对比


日本海军了解了阿姆斯特朗炮的性能之后,马上跟进为自己的军舰舷侧加装。当然,这样的炮最大问题就是口径,120毫米口径的炮弹不足以洞穿铁甲舰的装甲,而日本海军则是在炮弹的火药中下了功夫,他们用苦味酸替代传统的黑火药,这样的炮弹命中目标之后就会猛烈燃烧,把对面甲板烧成人间地狱,甚至会把钢结构烧化,如此最大限度弥补了火炮口径的不足。


图片

◇图为高砂号防护巡洋舰,为吉野号的姊妹舰,该舰装备有10座单装阿姆斯特朗120毫米L40速射炮 该舰后在日俄战争中触雷沉没

图片

图为陈列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内的高砂号防护巡洋舰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舷侧舰炮


到甲午海战之前,日本海军除了120毫米速射炮,还引进了阿姆斯特朗后续的152毫米速射炮,这两种炮的装备数量分别为154门和71门。和日本海军相比,大清在1890年代也意识到了速射炮的重要性,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向日本海军那样积极地引入,而是采用从国外引入样品国内仿制的方式。


图片

◇图为江南制造局仿制的速射炮生产线


1894年,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局已经可以造出堪用的国产120毫米速射炮,但对于152毫米炮就被日本远远甩开了。到黄海海战时,北洋水师装备的120毫米速射炮是130门,而152毫米速射炮只有两门,在速射炮火力上被日军彻底压制,这是北洋水师失败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当甲午之后,大清虽然有能力和途径继续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炮兵技术,但甲午的败战已成定局,并引发了国内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些连锁反应到后来埋葬了大清,也给国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后世回顾这段历史,也是痛感海军败战造成的影响之大,影响之坏,所以就找出北洋败战的各种理由,而在这些亦真亦幻的理由中,速射炮的问题可能是最主要的败因之一,实在是令人唏嘘。


图片

◇ 图为甲午战后,英国交付给大清的鱼雷炮舰——“飞霆”号,该炮舰满载排水量为400吨,最高航速达到21.5节,配备2门阿姆斯特朗95毫米/21倍径速射炮,4门哈奇开斯47毫米速射炮。2具双联装356毫米回旋式鱼雷发射管(烟囱往后位置),1具单装356毫米固定式鱼雷发射管(舰首)


19世纪后期是各国海军崛起的时代,我们常说百年海军,其意义当然包括了海军建设费时费力,需要大量的人才,它也意味着海军的胜败对历史的影响深远。一支舰队的打造可能需要几十年,打赢或者打输一场至关重要的海战可能一个下午的时间,然后对历史的影响延续百年甚至更远。到现在,谁又说甲午的影响已经完全散去了呢?


图片

◇ 图为纳粹德军发展已经非常完备的88炮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