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岁的中大老头,把广州人琢磨透了

图片

图源小红书@Chroco

今年中大百年校庆,90岁的中文系老教授黄天骥上台,精神抖擞地指挥了一曲中大校歌。

奔腾珠江水,悠悠白云,协奏间,让人想起他对广州那对精妙的总结 ——“生猛” 、“淡定”

这对立的概念,辩证统一在广东人身上。

图片
黄天骥教授在中大百年校庆 

“生猛”,是广东人骨子里的敏捷与活力,是面对未知时敢于创新的勇气。而 “淡定”,则是广东人对生活深刻的领悟与从容的姿态。

作为在广州生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西关老人,黄天骥老教授也曾在天字码头,阅尽沧桑,登越秀山,把栏杆拍遍。

笔下的广州,既有从古老中国传统诗词中汲取的文化根源,又有源自日常生活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连接古今,让广州跃然纸上,生猛可爱。

后辈读他的文字,如同拾贝般,将一座城市的记忆细细串掇起来。我们在黄天骥的《岭南新语》中选取了一些惊喜之处,分享给大家。


01

“生猛”、“淡定”的日常映照

在黄天骥视野里,广州是一幅“生猛” 与 “淡定” 交织的长卷。

恩宁路骑楼一面是两排骑楼夹成熙熙融融的街道,一侧是熙攘热闹、充满活力之街道,一侧为安详静谧、予人安心之长廊,就是岭南文化生猛和淡定交融的意蕴。

在日常生活中,广州人最喜爱“生猛”的事物。

食在广州,生蹦活跳的海鲜,被视为食中佳品;

逢年过节,以广州地区为代表的南派狮子,则是豪放生猛,威风凛凛。

生猛,是广州人吃海鲜和看狮舞的评价标准,事实上,这一审美观念,影响着广州人对一切事物的评价。

若论及淡定,广东人遇事常说“淡淡定,有钱剩”,其实“淡定”一词,源于《道德经》。

“淡定”的“淡”,源于古汉语的“澹”。澹,是恬静舒坦的意思。老子说:“澹然其若海。”粤语词汇多有古汉语遗存,“澹”“淡”同音,俗写“澹”,可作“淡”。再加上“定”字,强化了安定的意味,这就有了“淡定”一词。

广州还有一个“过海神仙”的说法,意味功成利就,不必继续进取了。出现这种心态,是珠三角鱼米之乡人们小富即安的心境象征。

一声“过海”,听起来十分生猛。老广对河与海的观念,时而含混,时而清晰。当老一辈广州人说“过海”的时候,其实,他指的只是渡过珠江。江上岛礁,被命名为海珠、海印、海心沙,均不离“海”字。

沧海桑田,现在,珠江变窄,谁也不会把它看成是“海”了。如今新广州人不再称渡江为“过海”,改革开放后,广州人也抛却了“过海神仙”只求上岸的小农意识,开始“生猛”起来,追求更大的创新和突破了。


02

广州的诗心在哪里?

广州最出名的塔,别名小蛮腰。

按说,古代广州属南蛮之地,我们也自称为“蛮子”,称小孩为“细蚊仔”(小蛮子),取一个“蛮”字,来做广州塔的小名,实属卖萌。可见广州人性格和乐,幽默风趣。

白居易就有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据《本事诗》载,樊素和小蛮都是白居易的歌伎,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后来便有“蛮腰”的典故,“小蛮”也成为美的符号。

“小蛮腰”这个名字,可见广州人的诗心。

我们现在路过荔湾一带常吃到的马蹄糕、马蹄爽也有广州人的生活意趣。

茶楼将作为水果口感稍欠的马蹄做成风味清甜的马蹄糕,柔中带韧,软中有脆,在平凡中有巧思,在清淡中寓变化,小小一块马蹄糕凝聚了岭南人的智慧。

马蹄是“泮塘五秀”之一,“泮塘五秀”原是“五瘦”,指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五种烹饪时颇耗油的植物,人们改“瘦”为“秀”,便让那些出于污泥的植物,充满诗意。

时代在发展,以往的生活情调有所改变或消亡,在黄天骥的童年记忆里,广州总是诗意的:

在金声电影院看电影,在长堤的先施公司天台上看粤剧,在仁威庙前看卖武,在收音机前听林兆明“讲古”,在冬夜的西关听叫卖“云吞”的声音,在泮塘斗蟋蟀,在河边吃艇仔粥……波映霓虹千缕彩,香留齿颊一江风。

时代流变,儿时扎下的西关情怀不变。


03

一“叹”两千年

广州人喜欢把喝早茶说成“叹早茶”,而祝福人退休也会来一句“可以叹世界啦”

“叹”,是享受的意思,是广州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希望日子像“一碌蔗咁掂咁甜”

在过去的广州,即使是贩夫走卒,也有“叹早茶”的兴致,一般一盅两件上齐后,店家都会礼貌地说声“慢慢食”

旧时广州人在街头巷尾围观下棋,在榕树荫下吹拉弹唱,开“私伙局”,都属“叹”,都是在享受人生。

这种悠哉的生活节奏,延续到当下。一线城市再怎么卷,广州人始终不会放弃“叹”的心情。

当然,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叹”法,但热爱生活和追求恬适的心态,则是一致的。

广州人最幸福的追求还体现在对 “圆” 的崇尚。中秋节在广州是如何被演绎的呢?

我国素有尚圆的传统,《易经·泰卦》说“无往不复”,就是指天道是圆的,人道也是圆的。

广式月饼用的莲子、豆子、蛋黄,皆为圆形,蕴含着圆满之意。拜月时所用的果品,柚子、红柿、油柑子、龙眼、芋头,无一不是大自然赐予的 “圆” 之瑰宝。这一个个圆形的元素,汇聚成一幅充满诗意和温馨的画面,展现了广州人对生活圆满的祈愿。

黄天骥教授曾对学生赠言: “智欲圆,行欲方”,恰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广州人性格的又一扇大门。

广州人头脑灵活,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巧妙应对,此为 “智圆”。然而,在行动上,他们却坚守着朴素务实的原则,不做多余的花哨动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此为 “行方”。

这种 “智圆行方” 的特质,正是广州人 “淡定” 性格的延伸,是他们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时代飞速发展,只要还能对世界有一种“慢慢叹”的心情,人就永远不会迷失。作为曾经的西关少爷,现在的西关老人,黄天骥也用一生的时光践行着广州人“生猛”、“淡定”的精神。

他的研究、他的回忆,将广州的古今连接起来。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粤语、粤剧、岭南饮食文化等的深入探索,让广州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性格。



资料参考:

黄天骥《岭南新语》


编辑 / 及格米

图片 / 网络、小红书

统筹 / 冷佳